9月26日至28日,“2021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中文在线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副总裁李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马伯庸从“创作者如何展现中国风貌”“互联网赋能传统文化”“网络文学走出去”“文学IP改编”等角度对讲好中国故事进行阐述。  


优质内容的前提是有优质的创作者


陈睿。


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分享了他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除了真实之外,我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很重要的一点是内容质量与制作一定要足够好,这样才能够获得广泛的传播。而优质内容的前提是得有优质的创作,这也是B站一直以来去做的事,我们一直在培养和扶持优质的创作者。我认为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视频化的浪潮,中国会有上千万名有才华的创作者诞生,他们能够创作出最精品的视频内容,而中国的文化能够随着这些精品创作真正地走向全球。”陈睿说。  


财报数据显示,B站月均活跃用户达2.37亿,其中18岁至35岁用户占比78%。他们也是B站创作者的主流群体,目前B站上每个月活跃着超240万创作者,每个月创作出840万条视频。陈睿告诉新京报记者,年轻、有才华、有创意和正能量是这些创作者最显著的特点,他们具备着较高的文化自信、道德自律和人文素养。  


比如UP主(B站视频创作者的简称)“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与苹果CEO库克的对话视频,展现了中国年轻人的自信态度;年仅15岁的UP主“Vicky宣宣”,在半小时内创作出的一首歌曲,在海内外被广泛传播;美国UP主“我是郭杰瑞”在疫情暴发期间,分享了纽约的抗疫情况,也展现出中国抗疫的高效。  


同时,传统文化内容在B站深受欢迎。截至6月底,B站UP主创作的国风类视频数量已超过一百万;在过去一年,B站国风类视频的观众数量已经达到1.36亿。陈睿认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吸引年轻人去关注。如果年轻人不关心传统文化,那么它可能就只存在于博物馆。年轻人还在喜欢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地流传下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古董局中局》《显微镜下的大明》等的作者马伯庸(本名:马力)也提到了赋能创作者。“网络文学作为现在最有生命力的文学形式,怎样让网络文学和线下结合,保护好网络文学作者的权益也非常值得关注。”马伯庸说。  


IP改编要形散神不散 


马伯庸。


马伯庸还从文学作品的IP(知识产权)改编,用更多新媒体形式影响年轻人的角度进行探讨。“IP改编最在意能否保留精髓,也就是所谓的‘形散神不散’。因为其他媒介和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一定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能否保留住作者的原则,做出最适合相应载体的改编很重要。”马伯庸说。  


他表示自己不会全程参与改编,原则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比较擅长写小说,还是专注写小说。但创作团队会很尊重我,希望得到我许可。动漫、电影、电视剧、游戏等表现形式,马伯庸都可以接受,“表现形式不重要,重要是讲好故事。”  


网络文学出海开辟传播文化新航线


童之磊。


中文在线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从“网络文学出海开辟中国文化传播新航线”角度进行分享。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播经历了“丝绸之路”和“航海之路”时代,而当下,以网络文学、影视IP、游戏等为代表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主流方式,网络文学出海方兴未艾。  


大会上,由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也提出,网络文学作品成为影视、游戏、动漫、有声读物等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源头。《报告》还分析了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即:个人授权出版、平台对外授权、在线翻译传播和本土生态建立;五种传播方式,即:实体书出版、IP改编传播、在线翻译传播、海外本土化传播、投资海外平台。  


在童之磊看来,中文在线网络文学出海以作品出海、IP衍生出海,以及平台生态出海三元发展模式不断演进。截止到2020年12月,中文在线网络文学作品出海总数达到603种,出海作者数达到1175位;输出的语种包括英文、越文、韩文、泰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和法文等;海外用户达近3000万。其中,出海作品《修罗武神》位居美国地区网络文学点击榜TOP1。  


童之磊还对网络文学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培育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开展大企业国际化经营试点;二是成立网络文学出海产业联盟;三是建设网络文学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互联网赋能传统文化的三条路径


李航。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副总裁李航围绕“互联网赋能传统文化”议题进行分享。他认为,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互联网通过修建“三条路”,即“指尖的路”“入耳的路”和“走心的路”,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声声入耳,最终和公众心意相通。第三条路是“走心的路”,让传统文化与公众“心意相通”。李航指出,互联网搭建了互动、分享和共创的平台,让传统文化走进更多公众心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互联网修建的第一条路是“指尖的路”,让传统文化真正“触手可及”,从而降低了用户接触传统文化的门槛;第二条路是“入耳的路”,让传统文化“声声入耳”,互联网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能为更多用户所接受;第三条路是“走心的路”,让传统文化与用户“心意相通”,互联网搭建了互动、分享和共创的平台,让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李航举例说,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腾讯与敦煌研究院推出一款在线游览小程序“云游敦煌”,用户动动手指就能欣赏敦煌壁画的千年之美,上线当天小程序线上访问量突破200万人次。此外,腾讯NEXTIDEA新文创大赛引入《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数十个超级文化IP,以及近百件珍贵文物IP,邀请年轻人以文学、音乐、动漫等方式展开跨界创作,迄今已有30万年轻人参与。  


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和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大湾区文化交流,也成为本次论坛的一个热门话题。“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文化交流的基础非常好。要进一步涵养文化根脉,增进文化认同,核心在于青年一代。”李航说。


新京报记者 白金蕾 编辑 徐超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