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徐美慧)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草案今日(9月28日)对外公示,本次地名体系规划要素包括片区名称、道路名称、桥梁名称、公园绿地名称,总量362个。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建设高水平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对地名的迫切需要,2018年3月起,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2016年—2035年)》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草案已编制完成。9月28日起,该草案在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州区人民政府网站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公众可在公示期间登录相关网站反馈意见。


据了解,本次地名体系规划编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为依据,坚持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的原则,符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定位。通过地名体系规划,协调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地名,塑造体现地域文化和城市功能的地名景观,实现地名规范化、标准化,体现系统性和连贯性,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根据草案,本次拟命名区域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所确定的155平方公里范围,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南至京哈高速公路,西至与朝阳区之间的规划绿化隔离带,北至潞苑北大街,东至春明路。


本次命名共有362个地名,其中包括片区名称12个;道路名称216个,包括城市干道名称32个,街区道路名称184个;桥梁、隧道名称116个,其中包括跨河桥梁名称114个,隧道名称2个;公园绿地名称18个。另有部分街区道路和留白区道路暂未命名,以便给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


此地名体系规划依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结合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体系完整,较好地体现了规划功能和地域文脉特征。此地名体系规划结合道路、桥梁、公园等地理实体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命名。


相关负责人表示,通州自古就是运河文化名城,千年的漕运使得该地区拥有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运河文化是该地区标志性的核心文化。


而地名体系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留住地域文化、留住乡愁。


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地名体系规划编制对运河文化尤为关注,对历史上的漕运发展演变、商品物资流通、区域文化传播等各方面,均加以细致考察,提炼出最具运河文化特征的元素,结合地块文脉特征和规划功能,有机嵌入地名体系规划方案中。此地名体系规划高度重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门制定了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对于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坚决予以保护;对于能够彰显地域文化的已消失历史地名,能恢复的尽量予以恢复;对于民间长期传承使用的老地名,充分保护并加以使用,既有文化传承,又能增加地名的指位性,从而方便人们生活。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