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洋)10月14日18时51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1(简称“小卫星-1”)在我国山西太原发射场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遥53成功发射。新京报记者今日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获悉,小卫星-1是由该校牵头开展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中的主星,也是中国首颗采用中国航天项目管理流程和规范,国内外大学生联合研制、北航师生负责系统设计和研发的30kg级微小卫星。


10余名教师、100余名学生参与研发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简称“APSCO”)的第一个重大国际项目,由北航作为建议单位,于2015年被APSCO理事会正式批准,2016年举行项目启动仪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任命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项目旨在推进APSCO成员国大学小卫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力、培养航天技术和应用人才,促进APSCO成员国在空间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图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1部分团队成员。北航供图


项目内容包括联合研制三颗小卫星,三星编队飞行共同完成在轨技术验证、星间通信、空间科学探测及空间遥感应用任务,此次发射的主星(小卫星-1)由北航负责。小卫星-1体积为350×350×700mm,重36kg,运行于517km的太阳同步轨道,此次发射任务将对盘绕式伸展臂机构在轨展开技术、ADS-B空管接收机在轨技术进行验证,并进行遥感成像。北航相关负责人介绍,卫星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研发小卫星的空白。 


“项目推进中,各成员共计进行了十余次技术交流会议。”上述负责人介绍,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的APSCO-SSS-1研制中,巴基斯坦、秘鲁等多个国家参与了小卫星多个分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工程样机研制、集成测试、样机联调等工作。研发攻关团队先后有10余名教师、1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项目还选拔骨干学生直接担任总师,承担卫星研制全流程各项任务。


“伴随着火箭起飞的轰鸣声,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学生总师赵旭瑞表示。项目立项研制5年来历经重重困难,发过数千封国际邮件,开展了近百次视频交流。疫情期间,面对实验室被封、项目进展受阻,为追赶进度,部分学生自疫情暴发以来一直未回家。项目团队克服了语言沟通障碍,不断协同各分系统接口,使中国航天项目管理流程和规范从被了解到被认可。“研制和测试任务最紧的那段时间,团队师生攻坚克难,每天从早八点攻关到晚十一点,辛苦但很充实。”星务分系统学生总师李佳感叹,卫星发射成功,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天上那颗是我们自己的星星。”


依托项目培养的学生80%进入航天部门


总设计师黄海认为,小卫星-1不仅仅是一颗卫星,也起到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领域合作的纽带作用。它的成功发射是 APSCO 各成员国通力合作的成果,也体现了北航在航天国际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担当。作为一颗“教育卫星”,其研制工作主要由学生承担,已培养了一批空间技术人才。依托此卫星项目,后续将形成更完善的卫星技术相关课程体系,以服务于国内外航天人才的培养。


图为APSCO大学生小卫星地面测控和指挥中心。北航供图


电喷雾推力器指导教师任军学介绍,电喷雾推力器研制团队在接到任务时,距卫星发射仅剩10个月时间。团队成员克服了研制时间短、受疫情影响等困难,凭借团队多年来在电推进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积累,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完成了推力器的多轮次设计、加工、测试和联调工作,按时完成推力器正样产品的交付,为此次小卫星离轨功能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该项目的开展,北航建设了2 个系列12 个专业实验和3门本科生课程,自主开发了可视化教学课件,编写出版了10余本配套中英文教材和讲义,项目参与学生先后在高水平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2篇,项目培养国内研究生49名,毕业生80%进入航天部门。


后续,各成员国将根据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的通信体制和星地协议,建设相应的地面站,对卫星信号进行接收解调解码,使用统一的TCP协议,将卫星遥测数据和载荷数据经互联网传输到北航卫星测控中心服务器。各国地面站在北航的协助下将加入到现有的卫星地面站网络中,构建大学地面站测控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增加卫星测控时长。地面组网,互联互通,也持续为教育教学服务。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