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图/常州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


10月28日,中国首个光伏专列——天合光能“至尊670号”从江苏盐城首发,开往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列车搭载着41车皮、近20兆瓦至尊670W系列组件,预计4天左右到达。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这一首个光伏专列引起关注。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22次刷新和创造了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去年6月,它成为常州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在常州越来越多。这样的企业也是常州市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依然漂亮的重要保障。


▲中国首个光伏专列——天合光能“至尊670号”。图/中国能源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根据常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1-9月,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18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7.0%。


尽管经济总量尚不敌苏州和无锡,但作为“苏锡常”苏南经济的代表之一,常州的综合实力也并非浪得虚名。


“万亿GDP”追赶路上的互动和较量


目前,“万亿GDP”城市已有23座。紧随其后冲刺“万亿GDP”的城市中,除了今年大概率能冲关成功的东莞,烟台、常州、徐州、唐山和大连5座城市也是冲刺“万亿GDP”的生力军。


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在这些城市中,常州已经拔得头筹。


这5座城市也非常有意思。其“十四五”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的“小目标”,就是在2025年跻身万亿GDP俱乐部。


如果细抠各城市在实现“万亿GDP”目标的表述上,又略有差异。


唐山、大连是“力争”;烟台、常州、徐州则分别是“迈上”和“突破”。


2021年上半年,常州成为5座城市中唯一一座经济总量破4千亿元的城市,其后是烟台、唐山、大连和徐州。


当时,常州就以7.4%的两年平均增速,经济总量一举反超烟台,在冲击“万亿GDP” 的道路上拔得头筹。


而前三季度,常州市延续了这一领先优势。


5座城市中,常州和徐州同为江苏城市。这一南一北两座省内城市,多年来的竞争与互动也颇具特点。


这两座城市按照当前增速,距离破万亿元,可能需要五年时间。


对比1990-2020年这30年间,常州和徐州的经济总量始终处于同一档次。其中,前15年双方处于胶着状态,后15年则是常州领跑。


2004年,常州GDP为1101亿元,成功反超徐州的1096亿元,此后徐州一直处于追赶之中。


2020年,常州比徐州的经济总量多近500亿元。


2021年前三季度,差距似乎正在变小。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常州GDP为6187.6亿元,徐州GDP为5961.98亿元,分列江苏省第五和第六名,二者差距为225.62亿元。


常州近年来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上的成果,也吸引了徐州的注意。


近日,徐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常州考察学习,此番学习借鉴的重点就是常州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的经验。


徐州市委书记庄兆林承认,在产业发展方面,徐州与常州之间还存在着发展阶段、产业层次、动力支撑、板块实力的差距。


冲刺“万亿GDP”的最大底气


作为工业明星城市,常州的制造业不容忽视。


前三季度,常州实现制造业增加值256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6%,高于GDP增速3.7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5%,占比位列江苏省第一。


常州市统计局也分析了常州市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依然保持高增长的三大原因:一是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高技术制造业规上产值同比增长48.1%;二是民营经济支撑有力,民营经济占制造业规上产值比重达72.4%;三是税收贡献显著提升,常州市制造业入库税收320.4亿元,对全部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69.8%。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表现抢眼。1-9月,常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8%,高于制造业投资2.1个百分点,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过半,达51.8%,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及通讯设备、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93.5%、91.3%、38.5%和30%。前述的天合光能就是常州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之一。


▲天合光能,早在1999年就研发建成了太阳能光伏建筑“阳光小屋”。图/常州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常州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97家;独角兽(含潜在)企业15家、瞪羚企业157家;上市企业已达到79家;“隐形冠军”企业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制造业基础好、门类全、韧性强是常州创新产业的特点。2020年,常州工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明星城市。这也是常州冲刺“万亿GDP”的最大底气。


“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定位和目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常州在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表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道路,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体系。”


此外,“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也是常州的目标。


10月18日晚,中共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在接受全国24家主流媒体采访团采访时表示,未来五年,常州市将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促进共同富裕。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西走向,常州位于沪宁走廊,并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南北方向,常州处于江苏省中轴区位,并且避开了太湖的天然阻隔,充分具备争取战略资源、构建南北向通道的优势条件,具有打造长三角交通中轴的基础与潜力。


“532”发展战略是常州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五大中轴”,五轴联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搭建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三个中心”,三心聚合,构筑起现代化建设的特色优势;“两个示范区”,系统布局,夯实现代化建设的底板支撑。


江苏“第四城”暂无悬念


在江苏省内,常州和南通谁是“第四城”的争论时常发生。


2021年前三季度,南通的GDP总量达到了8345.7亿元,同比增速为10.0%。目前来看,南通基本已经坐稳江苏省“四强”的位置。排在其后的常州、徐州等城市,短期内难以动摇南通的这一经济地位。


长期以来,南通的GDP尽管力压常州,但南通的人均GDP、城市建设水平等综合实力方面,被认为不及常州。


不过,近年来,随着南通加快对接上海,未来将有8座长江大桥连接上海,还有地铁直连上海,机场成为上海第三机场等等利好消息,南通开始提出了“苏锡常通”甚至“苏锡通”的经济概念。


反观常州,欠缺区域南北向通道目前是其关键短板。目前,长江两岸苏州、无锡、镇江、南通、泰州、扬州等城市陆续在其境内建成了跨江大桥,唯有常州尚需借道跨江。


因此,常州想成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周边,拥有便利的跨江通道是其当下迫切的“刚需”。


特约撰稿人 | 谢良兵

编辑 | 张笑缘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