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遗产目前保护情况如何?其希望给外界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申遗成功后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

 

他指出,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通过中轴线,能够了解中国人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同时,申遗本身也是很好的宣传过程,申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受访者供图


北京中轴线注重整体保护

 

新京报:当前,北京中轴线遗产总体上的保护情况如何?

 

燕海鸣: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总体上是越来越好的。20世纪后半叶的部分时期,更侧重经济和城市发展方面,北京中轴线沿线的一些风貌、历史古迹面临着不小的保护压力。

 

这些年,尤其是十八大之后,国家越来越注重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伴随着中轴线保护及申遗的总体进程,针对一些影响文物保护和风貌和谐的问题,开展了很多有力度的工作,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都在逐步解决。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整体作为一个文化遗产,跟其他单个点位的文化遗产相比,有何独特价值?

 

燕海鸣:单个点位的文化遗产,比如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故宫和天坛等,它们是某一特定时期、特定群体对于权力、礼仪、思想等维度的象征表达。相比而言,北京中轴线包含更多维度,它跳出了某一特定的时空和群体,指向整个中华民族穿越历史的建城理念与实践,表达了在北京建都及其城市运行过程中,一种集体性的权力与生活实践图景。

 

相对单独遗产而言,系列遗产保护管理要求更高,更要求对其进行整体保护。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整体,跨度很大,必须要通过所有的构成元素才能支撑起它的总体价值。一旦某个元素遭到破坏,支撑其价值的故事链就会断裂,其价值便会遭受影响。

 

申报与保护并重 整体“打包”以应对名额限制

 

新京报:泉州以“系列遗产”的方式将22处遗产点整体“打包”并于今年申遗成功。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同样由要素众多的古建筑群构成,它跟“系列遗产”有何区别?

 

燕海鸣:“系列遗产”这个概念是指“由多个区划不连续的遗产构成组合起来的完整遗产项目”。泉州可视为“系列遗产”,因为它的二十二处遗产点各有自己的遗产区和缓冲区,区划是不连续的。二十二处遗产点组合起来,共同建构起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泉州作为一个重要的商贸集散地的表述。

 

北京中轴线不是“系列遗产”,因为中轴线的遗产区和缓冲区是连续的,区内的很多古建筑、道路和景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遗产。虽然中轴线贯穿北京城的南北,但所有的遗产构成要素是通过一套区划包含进去的。

 

当前,在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对讲故事的要求越来越高,看重遗产价值的提炼和发掘,看是否具备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这也是很多遗产要反复提交两三遍文本才能过关的原因。

 

北京中轴线和泉州“系列遗产”虽然都是以历史古城的面貌进行申遗的,但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大家对北京中轴线的认知度一直很高,它的存在和故事本身就是完整的,不需要再像泉州一样去建构一套叙事,而是要透过更扎实的工作,把这套已经成型的故事,以世界遗产的语言去拔高,进行国际表达。

 

新京报:近些年来,中国的申遗工作有哪些变化?

 

燕海鸣:首先是总体理念和方法的变化。从曾经的“重申报轻管理”,发展为“申报和保护管理并重”。过去是优先申报事宜,在过程和事后加强管理;现在是申报培育过程中就以高标准要求保护管理工作。

 

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世界遗产每年每个国家只能申报一项,再加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之分,文化遗产可能面临两年申报一项的情况。所以在培育预备项目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包含更多元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大型遗产和系列遗产,更强调整体性和综合价值。在有名额限制的背景下,进行一些系列申遗甚至跨国申遗的尝试,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应对名额限制的一种路径。

 

新京报: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过程中,如何平衡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燕海鸣:世界遗产在申报过程中,越来越关注申报遗产的行动本身是否能让当地利益相关者受益。比如有的遗产申报成功之后,对当地百姓的生活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违背了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的初衷。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也应关注这一点。

 

据我了解,生活在中轴线沿线的部分居民有着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我家曾住在天坛周边一个筒子楼,生活设施比较简陋。中轴线申遗,也会推动沿线百姓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申遗过程中应尊重他们的根本利益和选择,提供更多、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的可能性,既能保护中轴线整体风貌,又能兼顾到居民的实际利益,并在处理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申遗本身是很好的宣传过程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希望给外界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燕海鸣:北京中轴线要讲的故事,其实很有意思。

 

日常生活中,关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这些元素,每一个个体所接触和经历到的都是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但北京中轴线实际上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

 

从皇家的宫殿、祭祀空间,到城市中的水利系统、商贸活动,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从上到下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元素,都可以通过中轴线这样一个完整的遗产体系呈现出来。皇家的生活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套故事体系是通过有序的都城规划布局来表达的。

 

通过中轴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人是如何认识空间,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知,或者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政治、生活世界的价值观。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会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及整个社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燕海鸣:申遗成功只是目标之一,申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考虑到中轴线申遗的难度,现在暂时还不是谈论申遗成功的时机。令我们欣喜的是,在申遗过程中已经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比如通过申遗,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城市杰出的规划理念,得以从整体上去认识这些遗产点的价值。申遗本身也是很好的宣传过程,能够提升整个社会在知识和历史层面的认知。

 

中轴线申遗是一个颇具挑战的过程,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申遗成功是一个目标,但不是最终目的,通过申遗提升文物保护的理念与行业发展,也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