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姜慧梓)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应急响应面临重大考验。11月8日,应急管理部表示,正在评估修订的“应急预案”将建立健全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量化启动标准。此外,还包括提高领导干部认识、加强监测与会商等。

 

在11月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公布了一组数字: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大约3亿人次受灾,平均一年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亿元。今年1-10月,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6亿人次受灾,855人死亡失踪,58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21.3万间房屋倒塌,农作物的受灾面积1194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212亿元。跟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受灾人次下降29.1%,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下降10.4%,倒塌房屋数量上升了8.1%,直接经济损失下降了9.0%。

 

周学文表示,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地域分布广、发生频率高、损失重,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气象灾害防范面临新的挑战。今年以来,已经发生江苏南通龙卷风、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湖北随州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

 

郑州暴雨后,城市应急响应机制是否及时生效引发讨论。周学文表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难实现精准预报,目前仍是世界性难题,此类事件时间、地点随机性大,龙卷风、短时强降雨的发生过程往往只有几分钟、几个小时,其导致的灾害链条却很长,可能引发严重的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生产安全事故等各类次生衍生灾害。同时,由于灾害涉及的部门多,防范应对工作时间紧、环节多、难度大。

 

新的气候形势带来的新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周学文表示,应急管理部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培训,用典型的案例来施教,提高领导干部对极端天气的多发性、危害性的认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强化预报预警,遇到极端天气过程,加密监测预报,加强联合会商,滚动研判灾害性天气发展态势。建立点对点预警叫应机制,及时提醒相关地方政府做好防范应对工作。面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灾避险准备。

 

在应急预案操作方面,应急管理部正在全面开展应急预案的评估修订工作,在相关预案中建立健全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的联动机制,量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的启动标准,细化实化极端天气防范应对措施,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白爽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