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工作期间,瞿独伊(左二)和李何(右一)跟着农民代表团采访考察。图/瞿独伊家人供图


今天是记者节,一个独属于记者群体的节日。而作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前两天,瞿秋白之女,瞿独伊迎来了她的百岁生日。这位与党同龄的老人,于今年6月29日,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在她不凡的履历中,驻外记者的经历是她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瞿独伊和丈夫李何赴莫斯科建立记者站,由此开始了她的记者生涯。当时的新闻工作,远没有今天这样便利的通讯工具,“发稿费用高、发电讯工序繁琐”,他们身兼多职,“从来没有休息天,从来没有8小时班”。他们自费购置记者站所需的收音机和照相机,满腔热情投入到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中。


今天的我们,或许很难想象当时工作环境的艰苦状况。那时记者站只有他们两个人。瞿独伊凭着一股工作热情和职业精神,除了和丈夫一起完成新闻采编发各项工作之外,还要担任周总理及国内代表团访苏时的翻译。考虑到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她主动降低工作待遇,把所得稿费大部分都交了党费。正是靠她,以及无数像她一样的老一辈新闻从业者的努力和坚持下,我国的对外新闻工作才打开新局面。

 

如今,时代已然变换,新闻从业者有着比以往更先进的采编发工具,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更细化的专业分工,但对真理的追求,对职业操守的坚守,不会改变。在今天这个记者节,重申此一要求,更有其特别的意义。

 

当今时代,新闻从业者面临诸多诱惑,时代大潮澎湃汹涌却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何在时代大潮中把稳船舵,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用常识与理性营造平和有序的社会氛围,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每位新闻从业者的使命。

 

或许此时,我们更应该向瞿独伊先生那样的新闻前辈汲取精神营养。革命年代虽已远去,担当精神、使命情怀却永不过时。我们不必像瞿老那样,用收音机、发电讯来获取和传递信息,但对新闻却仍要保持一颗敬畏谨慎之心,抱持专业态度、履职操守。尤其在媒体融合语境下,既要坚守,也要奔跑,尽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本分。

 

▲瞿独伊与父母的合影。图/瞿独伊家人供图


瞿独伊曾在回忆瞿秋白的文章中写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有些精神是永恒的。”获颁“七一”勋章,是对瞿独伊作为记者,立足本职岗位,勤勤恳恳工作的“回馈”,也是对这种“永恒精神”的肯定和褒扬。

 

回顾瞿独伊的人生历程,6岁随父母参加中共六大,14岁那年父亲瞿秋白牺牲,19岁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滞留、软禁以至投入监狱,27岁含着眼泪用俄语向全世界播报开国大典盛况,28岁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与丈夫一起赴莫斯科建立记者站。2018年,瞿独伊以96岁高龄抱病在微纪录片《天地英雄气》中出镜,清唱起《国际歌》,一字一句,既是自己人生追求的写照,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和嘱托。

 

每个行业都要有其价值追求和职业精神。属于记者的“记者节”不仅是一种肯定,还是一种召唤。记者群体要始终具备如瞿老所言的“永恒的精神”,秉持为民情怀,坚守专业“风骨”,在各种诱惑和挑战面前保持定力。

 

在记者节之际,我们向瞿独伊致敬!在记者这个岗位上,她以“无我”的使命感书写了“大我”的人生。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也理应成为我们这些后继新闻从业者的人生航向。


新京报评论员 | 迟道华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