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群山间弥漫着烟火气,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岔河乡的云美村里,一辆辆小货车满载着金灿灿的烟叶穿梭在田间。前来烤房的村民将烟叶晾在架子上。这座实现“烤烟稳收+蔬菜增收”双丰收的村子,在又一个丰收年里,向昔日贫困的历史告别。

 

岔河乡云美村新烟区。溥婧 摄


宛如天降的大平地

 

云美村在岔河乡北面,村委会驻地海拔1795米,在1951年建乡时,村子以辖区内海拔最高的“齐云”和海拔最低的“玉美”两村各取一字为名。因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匮乏、没有合适的产业扶持,这座人均耕地1.83亩的村子,常年名列省级贫困村,但从一条高速公路的竣工开始,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演起了关于“美”的故事。

 

村民介绍,前几年,弥楚高速公路打通一条隧道后,留下多余的土,便填到云美村的沟壑里。一晃三四年,荒废的沟壑竟成了一片平坦又肥沃的可用土壤,为了方便填土,修建人员还顺带修了机耕路。这块宛如天降的大平地,竟有200多亩。

 

村民们议论起来:“这么好的条件,咱用来种蔬菜,一年几茬,可得发大财了!”“可万一蔬菜掉价了怎么办?再说了,蔬菜大棚支上几年,这土地可就不肥咯!”……

 

乡政府和村委会一商量,云美村刚脱贫,还是得先稳住农民的收入。于是,“烤烟稳收+蔬菜增收”的产业协同互补模式以及云美村这片全新的烟区就应运而生了。


丰收带来的奇迹

 

乡政府和村委会开始动员云美村的村民,把这二百多亩地盘活起来。村民们看着连片平整的土地,也比较欢喜,以前在坡地种烟,水得靠人往上挑,土壤水分流失快,“在这大平地种田烟,还有机耕路,灌溉可省事儿了!”

 

“我家以前栽的烟,长得好,但一烤完,能用的也没多少了。”“这方圆百亩地,也没个水池,烟苗咋长啊?”“别的村儿都有电烤房了,这里连根电杆都没有,怎么引进高科技啊?”村民们发现,新烟区的难题是一堆一堆的,这片新烟区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

 

村民们首先面临缺水的问题。峨山县烟草专卖局和乡镇政府积极响应,将田间地头临时开挖铺膜的小水池灌满,利用之前修建的水泥沟渠,两端用沙袋拦堵,铺膜放水,布设一段接一段的抗旱蓄水池,逐步解决灌溉水问题。

  

烘烤是关键,建烤房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够的问题。云美村没有集体的烘烤设备,先前使用的小烤房保温、恒温性能较差,温湿度不易控制,导致烘烤损失较大。村委会便在填出来的土地上决定建一批卧室烤房,让压在乡亲们心头上的烘烤“大石头”落地。云美新烟区的情况也打动了烤房承建方,承建方决定先行垫付20多万资金,并赠送了一台发电机。不过半个月,10座崭新的烤房便矗立在田间。

 

云美村烟农在晾烤烟。溥婧 摄


解决了“用什么烤”,又迎来“何时能烤”的问题。新烟区基础设施较差,放眼望去,偌大的土地上竟看不到一根电线杆,这又愁坏了云美村的烟农。“为了让这个项目落地,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一想到这关系着烟农们的切身利益,我们刻不容缓。”南方电网甸中供电所一位负责人说,在多方努力下,云美村烤房投入了使用。

 

今年是李忠才在云美村当烤烟辅导员的第十六个年头,烟农们最信任他。他看着离烟区不远处的水池,语气里充满欢喜和激动,“现在好了,以前没有水,乡亲们都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挑水来浇地,现在水池这么近,省了不少力气。来年把水管修好,就更是方便了!”

 

新烟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不仅方便了栽烟,也方便了农户们在收烟后、移栽前轮作蔬菜、休整土地。李忠才和农户们守在烤房前数日,期待着今年的第一炉烟,当烤房门打开时,农户们看着那黄澄澄的烟叶,露出笑容。

 

村民从烤房里搬取烟叶。郝建华 摄


现在,云美村前的土地已种上了与烤烟生产适配的秋冬蔬菜,田野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岔河乡的烟叶收购工作也圆满完成,云美村烟农的售烟经济指标位居全乡前列,2020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2127.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91.12元。云美村烟农的售烟经济指标位居全乡前列,并处于全县较高水平,这在云美村的种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通讯员 杨昕晔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