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婷婷)2017年,北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如今,北京市水环境水生态取得显著成效,全市142条段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


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十三五”期间,北京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7.5%,超过既定目标。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国家考核断面水体优良比例达68%,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累计回升3.72米,增加储量19亿立方米,有水河长达到2600余公里。与此同时,水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加,黑鹳等一批珍稀水禽成为常留鸟。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河长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已建立了四级河长责任体系,同时,制定了市、区河长制工作方案以及会议、巡查、监督、考核等配套制度,明确各级河长主要工作职责,并将河长制落实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相关区域的审计重点内容。2017年和2021年将各区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市级环保督察,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责任追究。


自2017年以来,各市级河长开展督导检查206人次,区、镇、村级河(湖)长年均累计巡河44万余次,累计协调解决问题近7万件,有效加强了河湖治理管护。


北京市连续实施三个三年治污方案,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收集和全处理。全市142条段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并得到长效巩固。出台小微水体整治管护规范,累计整治小微水体890条。常态化开展“清管行动”,最大限度减少初期雨水污染。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21个,面积1300余平方公里,基本完成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


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应用于河道管理。北京市探索对全市主要国家考核断面、优美河湖、整治后的黑臭水体等200处监测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在重点河湖试点实施视频集控与河湖智能巡查系统技术,助推实现精准化打击河湖环境违法行为,依法治水。开发上线河湖热点区域人口流动热力图,50条段河湖已实现实时游河人数统计,实现精准管控。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