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讲述香港传奇女性梅艳芳人生故事的电影《梅艳芳》上映。


在娱乐速食化的当下,让观众了解梅艳芳与理解梅艳芳是难度系数不同的两件事。创作者怎么看待这位被称作香港女儿的人物,用什么填补情怀以外的现实部分,以及一部传记片采用怎样的叙事方式,都决定了梅艳芳于现在的意义。


如果说梅艳芳是香港过去风华绝代的写照,那么电影《梅艳芳》便是如今香港影坛日渐萧瑟的缩影。


童年自卑,造就凡事要强


梅艳芳幼年辛苦,四岁登台演唱贴补家用,童年大多时间被继父责难,成名后回忆自己童年生活如同人间地狱。


童年时期的梅艳芳。


十九岁,歌唱比赛夺冠签约,成为艺人,第二张专辑便大红大紫,随着香港娱乐业高歌猛进,一红数年,后在个人事业巅峰之际淡出歌坛,她羡慕山口百惠那般激流勇退,但没有山口百惠那般世俗生活上的圆满做依托。


沉寂几年,梅艳芳复出,生前采访中,她称一定不如过去红,但不怕从零开始,态度真诚洒脱。期间乐坛新人频出,她不遗余力提携,一直到她生命最后。在电影《胭脂扣》里,梅艳芳扮演至情至性的如花,导演关锦鹏对她的要求是按自己来演,关锦鹏觉得梅艳芳和如花的角色很像,都绝代风华,又都有一股很苦的东西。


在关锦鹏执导的电影《胭脂扣》中,梅艳芳饰演了身世凄惨的如花。


梅艳芳声名鼎盛之时接受采访,称自己看似强悍,实则内心一直自卑,童年阴影太大,渐渐养成了凡事要强,做到最好的一种心理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认可和尊重,这是她童年最为缺失的部分。


不辜负别人,注定辛苦。导演许鞍华曾在采访里回忆与梅艳芳的合作,“她答应的就一定会做好,不会有变动。不是人人都这样的,这真的很难得,她要信得过你才行,你也要知道她信你,因为很多演员不是很相信导演的。有时候女演员会问,为什么不拍她的手?类似的问题,阿梅是绝对不会问的,她交给你就是交给你”。


邀请梅艳芳出演电影《半生缘》,是许鞍华个人的情结,之前她探班关锦鹏的《胭脂扣》剧组,和梅艳芳有过一面之缘。《半生缘》里,曼璐不是女一,预算也不高,许鞍华找梅艳芳谈,说了角色,梅艳芳不置可否,临走时告诉许鞍华,不用担心,一定会演。最终这个角色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许鞍华表示这个奖项对于当时的梅艳芳来说,称不上成就,她觉得梅艳芳可能更想演曼桢。也有采访问过相似问题,梅艳芳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曾在杂志上看到一张吴倩莲的照片,觉得和自己很像。


在许鞍华执导的电影《半生缘》中,梅艳芳与吴倩莲饰演了一对姐妹。


天生孤独的好演员


梅艳芳身上有一种旧式的、传统的气度。她生前无数采访里,多是日常不过的表达,没有伪装与修饰,她在很多事情上鲜明的立场,也不是因为口号或浪潮,而是朴素的是非观。在她身上,时常会感觉到旧时江湖艺人的勤勉与自得,无论境遇如何,都能保留很大一部分自我,不被任何外力改变和吞噬,与她舞台上前卫先锋的百变形态像一种互文,杂糅着传统与现代,谦逊和癫狂,那时的香港,也同样有。导演关锦鹏回忆梅艳芳时,说“不要看她在舞台上百变,她个性本质上我觉得是非常中国、非常传统的”。


梅艳芳在舞台上的百变让人记忆深刻。


她身上这种气度在电影里更加明显,她最好的角色都是命运传奇又有些悲苦的女性,《胭脂扣》里的如花,《川岛芳子》里的川岛芳子,《半生缘》里的曼璐。电影《胭脂扣》选角时,原著作者李碧华告诉关锦鹏,梅艳芳是这个角色百分之百的人选。剧组同时做过很多演员备选,无论怎么组合,都没有人愿意换掉梅艳芳。如花这个角色也让她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等四项最佳女主角。


因《胭脂扣》而起,关锦鹏1988年开始为梅艳芳创作电影《阮玲玉》,1991年在上海开拍,中间发生一场巨大的风波,梅艳芳在开拍前选择了退出,角色由张曼玉接替。《阮玲玉》上映后获奖无数,梅艳芳一次次恭喜关锦鹏,从未流露遗憾。直到十年之后,梅艳芳已知自己患病,在生日会上淡然地跟关锦鹏说,有点儿后悔没拍《阮玲玉》。


导演关锦鹏(右一)与张国荣、梅艳芳在《胭脂扣》拍摄现场。


制片人江志强谈及梅艳芳,常用江湖气一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娱乐圈,江湖是个规避不了的存在,内地对香港娱乐圈最初的了解,也多少与这些江湖传闻有关。古往今来,艺人和江湖便是相生相伴的关系,很难一言蔽之。只是这些概念都被简化了,艺人与江湖变成了明星与帮派。梅艳芳的江湖气,与她被掌掴及之后一连串江湖腥风血雨事件无关,她身上的江湖气更多是作派,豪爽,清透,寂寞。关锦鹏认为梅艳芳是很孤独的人,爱热闹却并不那么开心。关锦鹏和许鞍华都提到过梅艳芳在拍摄现场的安静和谦逊,与生活中的豪爽判若两人。在许鞍华记忆里,《半生缘》里梅艳芳第一场戏就很好,走路都比别人走得漂亮,第二场演得和小说里一模一样,后来梅艳芳一进场,工作人员士气就很高。她觉得梅艳芳是天生的演员,这类演员在任何年代都很特别。


江志强拍摄《梅艳芳》是完成故人之约,梅艳芳曾在生命最后阶段向他表示,想拍一部留得下来的电影。关锦鹏记得梅艳芳患病后把工作排得很满,做1:99演唱会、个人告别演唱会,都像是在计划最后的事。以舞台作别,留下经典的转身,“她要给爱她的人一个交代”,这交代里有江湖人的体面。如今,香港的江湖已远,同代人大多先后转身,旧式的江湖体面彻底被新的利益规则替代,惋惜梅艳芳的,也惋惜着无法再回头的旧日时光。


香港女儿的市民立场


内地理解梅艳芳是有障碍的,在她生前身后都如此,只不过她一生足够传奇,成就斐然,怎样解读都不偏颇,但也注定了内地很难用另一种立场去理解梅艳芳的意义。


梅艳芳在内地和香港是截然不同的风采,两种风采之间,是一代传奇与香港女儿这种属性的差别。电影《梅艳芳》之前,内地和香港都有纪念梅艳芳的影视作品。张艺谋在电影《十面埋伏》片尾标示,谨以此片献给梅艳芳小姐。致敬之余,也弥补合作未成的遗憾,影片为其预留的角色最终由宋丹丹替代。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十面埋伏》片尾致敬梅艳芳。


2008年,赵宝刚以梅艳芳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梅艳芳菲》,最终呈现的是都市励志剧。梅艳芳香港歌迷自发拍摄的电影《梅艳芳菲 拾芳》,则是另一种风格,在集体演技掉线,网大感十足的硬伤下,贡献了一个非常说得过去,称得上真挚的故事。从这些过去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内地与香港对梅艳芳的视点和感情皆不相同,大家各自缅怀,并不相通。


梅艳芳之所以被称作香港女儿,或许是在她的人生里,重叠着香港几十年发展的轨迹。电影《梅艳芳》里诸多一闪而过的时代背景可以看作补充,电影里提及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后的第一次移民潮,香港回归及随后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救市举措,“非典”的后疫情时代香港的自救等等,在这些重要的时代节点之下,梅艳芳所代表的始终是香港的市民立场,当她再一次被书写时,她和香港便在一定程度上互为注脚。2014年,香港星光大道上为她立了铜像,她是第二个获此待遇的艺人,在她之前是另一位香港传奇,李小龙。


梅艳芳铜像。图/IC PHOTO


梅艳芳与张国荣两人都在2003“非典”之年辞世,被看作风华谢幕。在梅艳芳辞世后,她维系的体面也渐渐土崩瓦解,亲朋反目,徒弟背离,繁华散尽,狼藉遍野,种种身后事已不是她能左右,而她这般的人物,也再没有出现,曾与她相关的人事,有些如今不便言说,有些已是不能言说。旧式的江湖儿女,只能出现在电影和回忆里。


梅艳芳是许多歌手的偶像,其中有位几乎被彻底忘掉的内地歌手,陈汝佳,歌曲《弯弯的月亮》《故园之恋》的演唱者,广州最早一批流行歌手,他一生视梅艳芳为精神偶像,在梅艳芳出殡当天,陈汝佳猝死家中,在不多的报道中,其家人没有否认梅艳芳辞世对其的影响。这些不能看作梅艳芳传奇的一部分,只是梅艳芳似乎又很配得上这般生死之情。


如今这部传记电影《梅艳芳》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表现传奇,着墨更多的是梅艳芳的神韵与香港曾经的风貌。这里面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情义,也有一个年代对另一个年代的嗟叹。


梅艳芳告别演唱会上,留给观众最后的身影。


撰文 汤博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