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英雄》海报。

 

由杨枫执导,张涵予、范伟、魏晨、俞灏明等主演的抗战影片《铁道英雄》,将于11月19日在全国上映。影片取材于隶属八路军第115师的“鲁南铁道队”的抗战事迹,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临城枣庄一带英勇的铁道队与敌人斗智斗勇,殊死捍卫家园的故事。从片名上来看,很多观众会将《铁道英雄》的剧情与著名小说《铁道游击队》相联系,但杨枫表示电影并不是对刘知侠先生创作的《铁道游击队》的小说改编而成。新京报独家专访杨枫、范伟,由他们来讲述这一版“铁轨上的故事”的制作幕后。

 

【创作】

原创故事聚焦冬季小镇

抗日主人公是铁路工人

 

对鲁南铁道大队的故事,大多人早就耳熟能详,如何将这段铁道英雄的故事做出新意?导演杨枫早已有了答案。早在2016年时,他无意中读到关于津浦铁路线的历史资料,这曾是清政府借款建成的最长的一条铁路,在这条路轨上发生了很多传奇的故事,这也触发了杨枫想拍《铁道英雄》的念头:“我拍的不是铁道游击队,而是八路军第115师的鲁南铁道队的抗战事迹,这是活跃在日本人掌控下的津浦铁路线上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成员都是平民老百姓。”

 

因为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杨枫开始大量搜集资料,采访了很多铁道队队员的后人,他表示片中老洪、老王这两个角色的人物构建是来自于数以百计的铁道英雄,从他们的人物性格、特长、工作特质中提炼而成:“这是一次全新的原创之旅,从电影画风到人物设计,我们的故事没有聚焦在村庄、山区这种环境里,而是在一个工业小镇里,冬季大雪中,一群最普通的人在日本人管控下的车间里与敌人斗智斗勇,我们将焦点放在铁路工人身上,这是以往中国电影里少有的。”

 

《铁道英雄》剧照,铁道队合影。


【制作】 

精准复刻1939年蒸汽火车的各种细节

货物封条和验货单参考博物馆文物

 

在抗战年代的临城枣庄火车站上,日军的列车进进出出,上面载着战时物资,包括武器、炸弹、药品等,只要这些物资到了日军手里,就意味着日军将对更多同胞的肆意杀戮,想尽办法不惜一切代价抢这些物资成为铁道英雄们心中的头等大事。他们没有武器防身,在日军的眼皮子下要掩护身份,月黑风高中扒火车、穿铁轨、抢夺火车上的物资弹药运往需要支援的我军阵地,每一步都是险招,每一次行动都冒着生命危险。由此,火车成为《铁道英雄》最重要的事件场景。杨枫说,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到极致还原,因为这是对先烈和历史的敬重。“电影里的一大亮点是真实的蒸汽火车,这是我们根据当时火车的制式1:1搭建出来的,每个零件都是按照史实记载,这上面的造价、投入非常之高。同时,我们也对很多机车博物馆里的火车进行了修复改造,这些场景是演员进行表演的地方,在细节、质感上的底线要求就是逼真。”


剧组1:1搭建出来的火车。


如何还原电影的身临其境感,成为《铁道英雄》的一大挑战,对此,剧组购买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找来专家把关研究火车内部的结构、摆设,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史料考证才能开拍:“比如火车里的洗手池、办公桌、休息区,都是严格按照1939年的情况进行复刻,电影虽然是虚构的影像,但真实才是生命力。再例如铁道英雄们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如何扒火车,偷物资,这绝对不是抗日神剧里面的‘超级英雄’,他们常年在铁道上打游击,掌握了怎么样快速地上火车,人在火车什么样的速度下可以安全跳车,怎么断定这节车厢里面会有武器。而片中贴在火车上的日本封条、验货单,这些都是历史文物,我们在很多博物馆里经过大量的沟通将这些进行建模、复刻,真的不敢掉以轻心。”

 

【表演】 

范伟第一次演英雄曾很担心“不像” 

导演说“长得不像”但抓住了精神

 

范伟在《铁道英雄》中饰演的老王总是一身黑衣,满脸谄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老王是火车站的调度员,因为卧底在日本人内部,被不少同胞误解和不屑。他尽力去获取情报,传递信息,每一个落寞又坚韧的眼神都是无声的台词,从伪装到情绪爆发,丰满的内心戏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塑造这个角色对于范伟来说很有挑战性:“我现在仍然有紧张感,面对一个角色,我很怕自己演不好,在每天拍戏的时候都会有很大的思想包袱,对角色的处理必须要格外细致、谨慎。老王这个角色非常不一样,我曾经也演了很多喜剧,饰演了很多小人物,但这算是我第一次演英雄,我很喜欢这个人物,同时也很担心,因为害怕演出来以后大家觉得这个人物不像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但导演说了一句非常到位的话,他说要演英雄的精神,可能我长得不像个英雄,但把精神抓住了就有自信了。”

 

《铁道英雄》剧照,范伟饰演老王。


于是,范伟选择相信老王这个角色,在有了信心的基础上,他开始大量研究角色的前史:“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他是一个老光棍儿,有着普通人的(胆小谨慎)心态,为了获得胜利而选择隐忍在敌人中。但让这个角色更立体是需要更多的故事线来体现他的有情有义,后来在和导演的交流中我们想着给这个人安排一场父子情深的戏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小石头(片中一位车站青年,老王非常想让他“叫爹”)在车站追车叫‘爹’的戏,那是老王最幸福的时刻,他什么都没有了,但什么又都有了,所以后来他一反常态怒怼日本人,因为什么都不怕了,又凭着仅剩的力气救了铁道队的战友老洪。”

 

【专访】

拍摄雪景不是在东北是山东

反响好可能拍前传

 

新京报:片中铁道队外形很有特点,都是饱经风霜,在造型上做了哪些还原?

杨枫:确实我们在角色造型上下了一番苦工。首先给每个演员的肤色做了大力的修正,因为现代人和那个年代的人的肤色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营养能跟上,脸上有水分,但那时的人脸是干的、生活是贫瘠的、营养是跟不上的。一帮工人,在风吹日晒中求生存,他们的皮肤是不可能细腻的,而且干活的人手都是糙的、指甲缝里都是黑泥,我们必须在细节上进行百分之百的还原。

 

《铁道英雄》剧照。


新京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经历的最大挫折是什么

杨枫:对拍摄来说,最痛苦的就是疫情带来的影响。电影里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冬天,不仅周期很紧张,遇上疫情,任何时间拍摄都是很痛苦的。比如整个剧组上千人每周都要做一次核酸,也面临着随时被叫停的可能。从一开机我们就只能在晚上拍夜戏,连续熬了15天的大夜,几乎是24小时不眠不休。即使白天回到房间我也是睡不着的,还要继续沟通各种事情,顶多小憩两三个小时又起来了,每天的状态真的是疯狂,完全是疯狂地拍戏。

 

《铁道英雄》剧照。


新京报:是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进度完成?

杨枫:多一天就意味着要花很多钱,看在成本的份上也得拼,因为一睡觉就是很多钱,所以几乎不敢睡觉。但特别幸运的是有一班职业演员,大家都有自己的职业操守,谁都不敢说我今天只能拍几个小时,大家的创作状态是“嗨”的,就一起熬夜把戏顶上,大家在一个很艰苦的环境和极端气候下工作,但都很明白拍电影是不能享受的,你享受了就可能拍不好,那时每个人都在“玩命”。

 

新京报:电影几乎是在大雪纷飞的极度严寒下进行拍摄,取景地在东北

杨枫:我需要澄清一下,很多人认为冰天雪地总是发生在东北,这是非常深的误解。请看历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山东,尤其是胶东一带曾遭受过数次雪灾,可以说那时候的天气比东北还冷。我们去当地了解过,那时候经常下了一场雪后,雪堆得很深,房门都打不开,所以我们的拍摄也是在山东进行。这个故事的创作,都是根据真实部队里数以百计的队员的真实经历提炼出来的故事,不是来自戏剧性的小说。

 

《铁道英雄》剧照,片中雪景取自山东。


新京报:数以百计的队员一定还会有更多值得挖掘的故事,会继续进行这方面的创作吗?片中有一些泪点,可能有人也会认为它比较煽情,对此如何回应?

杨枫:如果市场反响好的话,拍个前传也不是不可能(笑)。在我看来,观影是见仁见智的一件事,只是希望大家看电影的时候放平心态,到电影院是为了沉浸在光影塑造的世界里,把没有活过的人生体验一番。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片方供图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