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理工大学校园效果图。图/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460亿元,宁波大手笔新建大学。


11月4日,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刊文透露,“东方理工大学”已由宁波市政府和私人基金会共同出资460亿元筹建,目前已选定校址。


宁波规划建设东方理工大学,是近段时间各地发力高校建设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浙江、广东、江苏、海南、福建、江西、广西、山西、河南等在内,至少有10来个省份在发力高等教育。


2020年是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在新一轮“双一流”名单即将公布之际,各地在高校方面的竞逐,会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新的影响。


发力“双一流”


10月21日,江西省印发《江西省“十四五”期间“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文件中明确提到,江西省财政统筹安排30亿元资金支持南昌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这已经不是江西省第一次官宣支持南昌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早在去年,江西省“十四五”规划就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办好南昌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江西省对省内唯一“双一流”南昌大学的支持也并非停留在口头上,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办学经费上的支持。


2021年南昌大学的年度预算达到28.05亿元,较上年整整涨了约5亿元。涨幅几乎是一般普通省属高校全年的预算。


▲江西南昌大学。图/南昌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举全省之力,建设省内唯一“双一流”。这是多个高教资源相对匮乏的中西部省份的共同选择。


无论是高校总量,还是“双一流”数量,在中部六省份中,这两项指标与GDP排序呈现高度的正相关。


同是中部省份,跟江西因高教资源比较匮乏、经济发展受到掣肘类似,山西也是一个例子。


2020年山西经济总量在中部省份中垫底,高校数量同样排名倒数第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山西也是六省份中高校数量唯一低于100所的省份。


与江西一样,在首轮全国137所“双一流”高校中,山西也只有太原理工大学一所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浙大“网红教授”、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日前就曾坦言,山西教育现在最大的瓶颈是高等教育,山西最缺的是好大学。


在高校总量和质量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山西也是下大力气在补短板。


早在2017年,山西就提出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山西高等教育振兴崛起。


在“双一流”建设的首年,山西省“1331工程”已累计投入3亿元建设资金。


针对省内唯一一所“双一流”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也是大力支持,除了对“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省级配套经费3000万元支持外,还挖来浙大“网红教授”郑强担任学校党委书记。


山西省内另一所老牌高校山西大学,在今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果不俗。


在各地大力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中西部省份在自身教育资源不占优势的情况,通过“扶强补弱”,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无疑是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明智之举。


发达省份“新建”大学


中西部省份大手笔支持省内“双一流”高校建设,收获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广西大学无疑就是举全自治区之力建设下获得快速发展的代表。


2018年,为支持广西大学建设“双一流”,广西将广西大学调整为自治区本级一级预算单位。2021年广西大学的预算经费高达31.26亿元。这样的经费支持,在西部高校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


在大手笔财政支持下,广西大学的实力提升很快。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榜单中,广西大学首次跻身全国百强。


与高校资源相对匮乏的中西部省份使劲扶持省内“双一流”高校不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在大手笔花钱的同时,还在大力新建大学。


作为GDP常年排名全国第一的省份,广东的高校资源跟北京、江苏和湖北这些教育强省相比,算不上十分丰富。


为了弥补自身在高等教育资源上的劣势,广东正在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建大学行动。


近两年,在大湾区内,就有接近30所大学、学院等高校项目正在推进。


如广东省内自主建设的广州交通大学、佛山城市大学、中山科技大学等。


除了自主建高校,广东还积极引进外部高校。其中,香港和澳门高校纷纷到广东新建分校或校区,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澳门科技大学珠海校区等。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效果图。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其实,建新大学对广东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深圳早就尝到建大学带来的甜头。深圳在2000年前后引进北大、清华、哈工大、南开等名校建立分校或者研究院。如今深圳不仅985高校分校、研究院所云集,自身培育出的南方科技大学也是风头正盛。


如果说广东新建大学是弥补自身高等教育资源短板的追赶之举,高校资源不仅“量大”,而且“质优”的江苏,则是在寻求省内高校资源的分布平衡。


据江苏省教育厅官网数据,江苏54所本科院校,有近30所都在南京;10所部属高校中,南京占了4/5。


为了补上苏中、苏北在经济和高校方面“双重洼地”的短板。江苏在“十四五”相关规划文件中提出: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争取扩大高水平高校招生规模,让更多江苏学生享受到高等教育,“优先支持苏中苏北地区规划设置高等院校”。


如何避免“头重脚轻”


高校能为所在地带来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深圳就是通过新建一大批高校增加了整个城市的科教实力,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汇聚于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不过,在各地纷纷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同时,一些地方还存在基础教育端的学位增速不足现象。


此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2020年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报告》指出,广东基础教育学位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部分地市、县区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校千人学位数达不到广东省规定的每千人不低于40座、80座和40座的标准要求。


除了本地学生存在入学学位不足外,另一种情况是,一些流入人口比较多的一线城市,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存在“一位难求”现象。


中国新闻周刊近期报道,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人员子女为1427万人,其中79.4%的学生在公办校就读。也即是,仍有约20%的随迁子女需要民办校提供学位。


有专家表示,未来推进随迁子女仅凭居住证入学,最突出的难点在于公办学校学位不足。


同时该报道也指出,学位供给不足的背后原因,与流入地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有密切关系。随迁子女就地入学越多,就要求流入地政府必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这自然会增大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负担。


应该看到,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直接牵涉到教育公平。如何避免教育资源投入出现“头重脚轻”,是个现实问题。


一些地方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强化对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统筹安排和资金投入。


一个显见的趋势是,未来谁能办好基础教育,谁能“赢得”大学,谁就能在区域发展格局中赢得主动。


新京智库研究员 | 查志远 

编辑 | 张笑缘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