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寒潮影响,今年过境来京的候鸟,迁徙更为“匆忙”,即来即走。

 

据此前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统计,按全市88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数据报告显示,去年1月至11月,在京累计候鸟共达360余万只。去年秋冬,候鸟过境北京已超50余万只。

 

今冬,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冷空气侵袭,气温下降较快,风寒效应显著。11月6日,北京较早迎来今冬初雪,延庆、张家口等地区降雪量达到了暴雪量级。寒气逼人,这也让今年过境来京的候鸟显得“清冷”,逗留时间也比往年缩短了不少。


官厅水库库区的小天鹅和赤麻鸭。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供图

 

北京今冬没迎来候鸟过境的高峰期

 

过冷畏寒,是没留住候鸟的主要原因。“迁徙的候鸟在当地停留的时间,与每年迁徙地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假如碰上了寒流、暴风雪这种天气,候鸟就自然离开得早。”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说。

 

候鸟的迁徙都有其固定的时间。一般而言,从秋季开始,候鸟要从营巢地迁往越冬地。按照惯例,8月下旬的北京,会陆续迎来大大小小的候鸟种群,不同习性的鸟类品种,会找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场地进行觅食休憩。

 

张正旺告诉记者,每年9月至10月份,迁徙来京的候鸟,数量最多,也最为集中。大部分过境迁徙来的候鸟,会在北京的水域或陆域栖息地停留一段时间,然后通过觅食补充能量,再继续迁徙往南。

 

2000年的冬天,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的站长李理和队员们做迁徙候鸟监测时,在延庆官厅水库的滩涂周围,发现了不少停留的迁徙候鸟。“深水域的大天鹅有200多只,浅水域的灰鹤有800多只,还有不少雁鸭类候鸟。”

 

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水库。2020年,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吸引了近两百种鸟类驻足,包括黑鹳、大鸨、遗鸥、青头潜鸭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官厅水库库区的大鸨。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供图

 

让李理印象深刻的是,随着近些年生态环境逐渐变好,每逾秋冬换季时分,在结冰和冰化的阶段,一批批过境入京的迁徙候鸟,陆续经停,又陆续离开,场面十分壮观。“我们连续7年在官厅水库监测到了疣鼻天鹅,并发现了‘A94’、‘A74’、‘0T05’三只环志大天鹅,一只戴有环志的白枕鹤。”

 

李理称,截至目前,在官厅水库库区监测到了白鹤、白头鹤、灰鹤、白枕鹤四种鹤类候鸟,监测到的天鹅,有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三种。候鸟过境的高峰期,大天鹅可以达到500多只,灰鹤可达8000多只。近日来,从延庆官厅水库过境的候鸟有近3万余只。


在官厅水库库区监测到的灰鹤。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供图

 

“今年还是有些不一样,北京今冬没有迎来候鸟过境的高峰期。候鸟来京早,大概提前了半个月,走得也着急,有的只停歇了一两天。”李理解释,候鸟迁徙时,一般会带上亚成体鸟。早些时候,北京地区的强降雪,让幼鸟难以抵御严寒,所以没有过多停留,这批迁徙的候鸟,就继续飞往它们的越冬地——鄱阳湖。

 

寒潮过猛的今冬,让候鸟即来即走,这次“不愉快的旅程”会影响它们明年迁徙过京吗?

 

张正旺表示,寒潮、降雪这些属于自然因素,对候鸟迁徙有一定的影响,但自然因素有其周期性,比如今年寒潮早,明年可能就会晚。而这种气象变化并不会明显地改变候鸟群体的迁徙行为。

 

北京一直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全球有9条候鸟迁徙通道,其中3条与中国密切相关。北京是东亚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也是候鸟迁飞的重要驿站之一。

 

“整个东部,就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这条候鸟迁徙路线。在这条线上,迁徙的候鸟种类多,数量也大。候鸟们从西伯利亚、北极或者中国的东北繁殖结束后,就要向南迁徙,北京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向华北地区的过渡地带,自然也就成为许多候鸟春秋两季迁徙的必经之路。” 张正旺告诉记者。


密云水库库区的鸬鹚。密云水库管理处观鸟小组成员李明妹供图

 

2019年,北京启动了覆盖全市建成区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调查,内容包括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重要物种的生存状况,林地、水系的自然环境保护状况等。

 

湿地是候鸟过境北京的重要栖息地。近年来,通过加大湿地建设恢复力度,北京湿地生态质量逐步提升,为候鸟等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越来越舒适的栖息环境,湿地也成为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

 

不同的候鸟种群会选择不同的栖息地,比如过境的水鸟,像密云水库北岸、怀柔水库、怀九河和延庆野鸭湖等湿地栖息地是它们的首选。森林鸟类,则现身于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像圆明园、颐和园、奥林匹克等森林公园这些生态环境较好的森林中。


密云水库库区的凤头䴙䴘。密云水库管理处观鸟小组成员李明妹供图


这些去处,为迁徙的鸟类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和取食条件,也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场所。今年10月下旬,密云水库管理处观鸟小组成员李明妹和同事,在水库调节池发现了斑头秋沙鸭正在觅食。“那边鱼儿多,水草也茂密,到11月10日左右,这群斑头秋沙鸭就往更暖和的地方飞去了。”

 

今年10月12日,密云区首次公布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鸟类篇,其中收录了21目、70科、388种野生鸟类。与往年相比,密云区野生鸟类数量有了显著增长。

 

李明妹称,今年在密云水库地区已经监测到了120种左右的候鸟。“白鹭、苍鹭、鸬鹚在密云水库三号坝地区集中有个鸟岛,算是一个长期的繁衍地。从观察来看,比如像苍鹭、鸬鹚,它们一般2月上旬在冰面刚开的时候就会到水库来进行繁殖,以库区鱼类为主要食物,直到冬季密云水库水面再次结冰前都会停留在这里。”


密云水库库区的白鹭。密云水库管理处观鸟小组成员李明妹供图

 

实际上,不同的种类,其对应停留的时间也不一样。停留时间长的可达1个月至2个月,逗留较短的可能也只有3到4天,甚至有些候鸟只是从北京路过。据了解,根据鸟儿们出现在北京的时间差异,鸟被分成了不同的居留型,如夏候鸟(在北京繁殖后南迁越冬的)、冬候鸟(在别处繁殖在北京越冬的)、留鸟(一年四季呆在北京的)、旅鸟(迁徙路过北京的)。

 

冬季迁徙的候鸟不可为其大量投食

 

中国人与生物圈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周海翔把鸟比作是“地球流动的血液”。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大家不要想着冬天这些鸟儿是不是迁徙的很困难,刻意去帮助候鸟搭建人工巢和投食,这些行为会导致系统的自然生态容量不足,使得待投食帮助的矛盾越发突出。” 周海翔说,在特定的环境里,生态系统在“善意”的帮助下,反而会被打破平衡。

 

冬季水位过高,则容易淹没草滩、低洼湿地等候鸟觅食地和栖息地,导致湿地滩涂面积缩小,许多候鸟被迫在湖区附近的农田和内湖栖息。鸟类对环境变化相对敏感,鸟类的种群动态也是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在保护候鸟方面,张正旺认为,要加强栖息地的保护,让来京的候鸟有更多的选择,扩展它们的生存空间。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加强执法。鸟类迁徙季节也是鸟类资源容易受到破坏的季节,要做到加强巡护,如果发现像捕鸟、干扰鸟等类似的不法行为,要及时处理。

 

此外,也要加强迁徙候鸟的监测。“看看这些鸟什么时候来,然后在哪些地方栖息,它的种群数量有多少。再通过不同年份之间的对比,看看这些鸟类有没有发生变化,种类多了还是少了,数量是在增长还是在下降?” 张正旺说。

 

他提到,掌握候鸟迁徙的动态,也需要采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比如通过卫星通讯的定位来追踪和了解候鸟的轨迹。摸清和掌握前期路线、前期规律,有利于也更容易开展保护工作。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平原地块每1000亩营建1处“本杰士堆”,配植食源植物、蜜源植物,适度留野,结合雨洪蓄滞建设小微湿地,为野生鸟类提供了食物、水源和隐蔽地,逐步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从而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维持。

 

早些时候,密云区也在全市率先启动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新增监测站点6处,并在野外布设200余处红外相机。“我们在监测时,也会用到像红外线监测相机,GPS轨道记录仪等设备。”李理说。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