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共享单车,沿着北海、故宫一路骑到单位,刘筱璇领略了北京最美丽的秋景。骑行上下班,她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作为一位生态环保人,她很高兴自己能为北京的蓝天出一份力。


和她一样,生态环境部干部职工正在身体力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今年10月1日,生态环境部绿色骑行活动在部机关启动。上个月,他们通勤骑行总里程4万公里,如果都按出行替代燃油车计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吨。


11月18日,生态环境部骑行上下班的工作人员在合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生态环境部掀起绿色出行热潮


今年9月,北京市发布了第三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北京市现阶段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六成。


“我们以前比较关注工业生产领域的碳排放,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全球平均居民消费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72%,我国家庭生活消费所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占到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3%。”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培训室主任曾红鹰认为,这从侧面说明,生活消费领域碳减排潜力巨大。“出行是大家每天的刚需,交通出行领域的碳排放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采取绿色行动的起点。”


今年10月1日,生态环境部启动“绿色出行 减污降碳 骑乐无穷”绿色骑行活动,号召大家日常骑行和步行通勤,很快在干部职工中掀起绿色出行热潮。


刘筱璇的家离单位6公里,平时习惯了坐公交上下班。第一次骑车上班那天,她久违地出了一身汗,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快。“上班经常伏案,下班回家就带孩子,平时根本没时间健身,如今通勤骑行单程不过20分钟,是种挺好的锻炼方式。”


来自生态环境部机关党委的李茜坦言,生态环境部干部职工工作忙、压力大,不少人身体出现了亚健康情况。部里开展的骑行活动和健步走活动适应面广,基本所有职工都可以参加,时间也灵活,大家可以在通勤时间顺便健身。


刘筱璇说,部里还专门邀请专家讲解了安全骑行、如何骑行不伤膝盖等知识,西门的自行车棚也扩建了一倍。


11月18日,生态环境部的工作人员骑车上班。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我们想把这个模式向北京和全国推广”


在绿色骑行活动启动以前,由部系统骑行爱好者组织而成的“骑行协会”已经率先组建。国际司二级巡视员贾海平就是其中一员。在她看来,“以身作则,比什么宣传都好。”


当年,自行车是北京人的主要代步工具。贾海平8岁时,蹬着一辆“二八”学会了骑自行车。如今,她又在“骑行协会”群里重拾了骑车的乐趣。群里有圈中大神,也有骑行小白,大家互相鼓励,分享经验,用APP来记录和计算骑行数据。上个月,协会会员的通勤骑行数据,在京城骑行团队中“名列前茅”。“我们不是‘刷街’刷出来的,是通勤骑出来的。”


11月的前12天,协会会员人均骑行就有105.73公里。“如果按这个情况坚持骑行一年,人均可以实现减碳大约0.8吨。我们很希望把通勤骑行模式向北京和全国推广,让大家一起来体验骑行的乐趣,参与到减碳行动中。”


“骑行和蓝天形成良性循环”


一身紧身的专业骑行装,一辆轻快的自行车,头戴头盔的吕爱林看起来颇为“拉风”。他是核二司核电一处副处长,也是一名骑车发烧友,每天骑行15公里上班。“我特意选择了绿色的车子,契合绿色低碳主题。”


吕爱林说,自己骑行前86公斤,弯腰系鞋带脸都憋得通红,通过长期骑行,体重已降到65公斤,心肺功能也得到改善,整个人精神不少。“许久未见的熟人再次见面,几乎都没认出我。”从最初的15公里、逐步升高到20公里、30公里,吕爱林提升耐力的同时,速度也在加快,“我坐地铁上班还要50分钟,骑车40分钟就到了。”


骑行对于逯世泽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他是大气司大气处处长,从2010年开始“干大气工作”,眼见着全国的蓝天多了起来。去年疫情出现后,各大运动场馆关闭,喜欢运动的他这才把一直没骑过的自行车搬了出来,此后“越骑越上瘾”。


“机动车排放对大气污染贡献的占比越来越高,大城市尤为多。做绿色出行,对改善大气质量很重要。”他说,每当自己骑行通过长安街,看到沿街的建筑群在蓝天映衬下更显雄伟,都觉得非常畅快。“天儿好了,大家骑行更有劲儿。大家骑行多了,尾气排放少了,空气质量更好,形成了良性循环。”


绿色骑行和健步走活动改变了生态环保人的出行方式。近400人参与的调查问卷中显示,自驾通勤人次由16%下降到不到10%,大家工作日绿色出行率达到90%以上。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实习生 刘艳爽 

摄影记者 李木易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