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武汉举办。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新京报讯 (记者 柯锐)近日,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本届博览会为期3天,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超过1000家国内外文旅机构和企业参展,各种绝美风光、风味美食、有趣文创、地方特色技艺和表演,让众多游客一饱眼福。


根据主办方介绍,举办全国首个文旅博览会,是支持湖北疫后重振、推动文旅复苏、中部崛起的重要举措。在这场全国文旅盛会上,文化和旅游多业态的融合,也有望成为行业的风向标。


临时增运“牛肉面”背后是充沛人气


在疫后重振的背景下,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落地湖北武汉,可谓匠心独具,意义深远。


从疫情防控主战场到疫后重振主阵地,武汉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牵动人心。


此次文博会上,最让人感慨的,是游客井喷般的热情。


27日的文旅博览会,游客出现高峰,人气爆棚。由于观众免费参观预约通道已全部约满,组委会决定,当天闭馆时间从下午5点推迟到晚上8点,预约通道也在当天下午重新开启。


由于当天游览时间延长,一些参展单位也纷纷临时增援物资供应,满足游客需求。例如,襄阳馆工作人员接到消息后,马上增调箱装襄阳牛肉面过来,给游客备用。


这临时增援运来的一箱箱牛肉面、热干面,既蕴含着主办方和东道主武汉人民的体贴和热情,更折射出此次文博会充沛的人气。而在它们背后,是人们对文化旅游、对有活力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这种信心,写在此次文博会精彩绝伦的景致里,写在熙熙攘攘的游客喜悦的脸上。


逾千家机构参展折射经济韧性


正如本届博览会的主题“美丽中国 美好生活”所昭示,文化旅游,会让人联想起“诗和远方”,象征着安宁、美好的生活。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美好的,却又是相对脆弱的。瘟疫、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都会迅速影响其运行,使其陷入低迷,这早已为学界和业界公认,也在此次全球疫情中得到印证。


但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复苏发展的动力也是巨大的。只要经济地盘具备较强的韧性,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热度效应、恢复力度才能强劲。


本届博览会以“美丽中国 美好生活”为主题,集中展示新时代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成就、新业态、新活力。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去年,武汉“解封”不久,英国《泰晤士报》网站刊文说,“武汉体育中心重新开放首日的预约人数就达到了上限,购物街上熙熙攘攘,地标建筑黄鹤楼在夜晚上演绚丽的光影秀。”


而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去年疫情后的首个国庆黄金周八天长假,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今年的国庆黄金周,相关数据同样可圈可点。


此次文博会上吸引了逾千家国内外文旅机构和企业参展,英国、法国、葡萄牙、韩国、瑞士、泰国等15个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及国际旅游机构参展。


这一些,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武汉的恢复活力,更是我国经济较强的韧性。


实际上,疫情发生以来,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使中国供应链、产业链显示出极强韧性,不仅对国内经济,也对全球经济起到了“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而这,正是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复苏发展的基石,也是此次文博会得以顺利开幕、游人从容参观的最大底气。


“像走亲戚一样越走越亲”


本次文博会上还有很多令人暖心的画面。


在武汉文博会现场,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卫中介绍,今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新开敦煌、嘉峪关、张掖多个国内新航点。“我们像走亲戚一样越走越亲,‘早吃牛肉面、午吃热干面’成为甘鄂两省老百姓的旅游生活常态。”陈卫中说。


这意味着,经过疫情的洗礼,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深沉涵义。至今仍在全球施虐的病毒阴影,没有阻挡中华儿女携手前进、共同发展的步伐,相反,大家的心更近了,力更齐了。


这些,应该是此次文博会上,比3D动画等景致更美、更给人力量的画面了。


文 | 柯锐

编辑 | 张笑缘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