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杨菲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被誉为新中国哲学教育“工作母机”,11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哲学学科建设65周年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新时代哲学创新”学术高端论坛也于当日举行。

 

三个“传家宝”贯穿人大哲学学科发展历程

 

“六十五年风雨兼程,几代哲学人求真务实、薪火相传,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学改革等领域勇于探索……”当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致辞中表示,人大哲学学科所取得的贡献和思想成果,离不了三个“传家宝”。

 

“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之‘魂’。”张东刚表示,人大哲学学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研究、教学、传播和创新。二是始终坚持时代是思想之“母”。人大哲学学科始终恪守“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原则,以哲学的方式反思时代,提升理论研究的现实维度。三是始终坚持实践是理论之“源”。


针对学院未来的发展,张东刚对人大哲学学科发展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弘扬优良传统,承续前辈的优良传统,继续弘扬严谨扎实的学风,潜心治学,弘扬追求真理的热情,多出优秀成果和传世之作;二是紧扣时代脉搏,始终坚持原创性和时代性,在巩固优势和保持特色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哲学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上做出不懈的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三是坚持国际视野。


九旬哲学家陈先达引导师生思考哲学院的定位和功能


在开幕式上,年逾九旬的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先达也来到了现场。他回顾了自己在哲学院从事教学研究的经历,并表示哲学院(系)由单一学科发展到现在极具规模,要认真思考清楚哲学院(系)的定位和功能问题。

 

记者了解到,陈先达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哲学院(系),但中国哲学院(系)的本质特征及根本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类型多样的哲学人才。”陈先达表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定位,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哲学院(系)脱离与世界的交流,而是要从哲学本质特征及定位出发,放眼世界,着眼未来,不断加强与国外哲学院(系)的沟通与交流,要更清楚认识到“真正的哲学智慧是人类共同的智慧,一家一派的智慧不能称之为哲学大智慧。”

 

现场展出各种珍贵手稿和早期哲学著作

 

1956年5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哲学系;2005年,成立哲学院;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管理哲学、政治哲学专业,2016年,设立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本科专业(英文简称PPE),今年,刚获准增列哲学门类第一个硕士专业学位“应用伦理”。

 

“六十五年来,人大哲学学科赓续学术传统与精神血脉,成为新中国高校哲学教学与研究演进的缩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介绍了人大哲学学科发展概况,并表示未来哲学院将不断开拓哲学学科总体发展思路,以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作为哲学学科建设重要指针,以哲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哲学教学与研究并重作为哲学学科建设基本思路,推动人大哲学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展。

 

当天,以“爱智求是 共谱华章”为主题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建设65周年展正式开幕。记者在现场看到,除图片外,现场还展出了各种珍贵手稿和早期的哲学著作,如人大教授、逻辑学家王方名手稿,人大哲学系首任系主任、著名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何思敬译著《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等。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