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当家主母》中的一个片段备受争议:一只白猫吃下“有毒”食物后从桌上翻下,侧面落地、四爪挣扎。镜头再切过时,白猫静止在地,眼睛睁着,嘴里流出红色液体。

 

尽管摄制组多次发声,表示摄制组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小猫主人的看护下,并在确保小猫安全的情况下拍摄,小猫目前状况良好,但仍然有不少网友质疑小猫受到伤害。随后,又有网友爆料此前不少剧组出现对动物造成伤害的情况。

 

随着公众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影视剧中的动物是否应该被更人道地对待,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如何在剧作需要和动物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在拍摄与动物相关的镜头时,是否还存在更灵活的方式?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制片人及视觉特效等业内人士。


薛松团队完成的生物角色的实拍模型。受访者供图


训练活体动物参演影视作品有局限性

 

笨鸟视觉实体特效技术团队董事长薛松将影视生物角色分为三种类型——现生物(如猫、狗、狼、虎等现实中存在的生物)、古生物(恐龙等已经灭绝的生物)及幻生物(幻想出来的生物类型如外星生物、魔幻怪兽等)。其中,被热烈讨论的现生物想要在影视作品中被呈现,“很多时候是通过受训活体。”薛松表示。

 

薛松对新京报记者解释,受训活体就是通过训练员对一批符合影视生物角色的动物去训练,动物们得以完成一个动作,进而完成拍摄。“马、鸟、狗、狼等都可以完成训练。”

 

虽然受训活体能使影视剧的呈现最贴近现实,但训练的过程往往十分精细,不仅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还要遵循各类规则。

 

新京报此前报道,在2019年年底上映的电影《宠爱》中,因为涉及大量动物拍摄,导演邀请了国外的动物训练团队协助拍摄,除了两名统筹外,还有12个训练师每两人一组分别负责电影中的6只动物。正式开拍前,从好莱坞运来的4只动物训练了8-10周。为了保证动物健康的心理状态,动物训练团队还在现场提出了一套两页纸的规则手册,比如导演喊cut之后,现场工作人员都不能动。


一位曾在多部影视剧作品中担任导演、制片人等职的业内人士俞牧(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此前,她所在剧组使用过一只明星金毛犬,有一名培训师全程跟组拍摄。“我们在开拍前几周,就让金毛犬和培训师进组,即使我们的剧成本不高,但还是给他们租了剧组驻地酒店附近的公寓,每天让演员去公寓和动物玩耍,先培养感情。”

 

在拍摄的过程中,培训师也有严格要求,“比如我们拍摄动物时间太长,培训师就会抗议,我们就不能拍摄。” 俞牧表示,一般猫较难训练,有时超时或是受到惊吓,有了应激反应,往往要停止拍摄,此时只能多备几只、轮流上岗。“如果状态都不好,就只能等待或是临时调整拍摄计划,除了静静‘燃烧’经费,没有别的办法。”

 

在片场环境下,“动物演员”不是特别容易完成表演,需要等待时机或抓拍,这是使用受训活体的局限之一。除此之外,薛松还认为,一些危险动作——如猛兽与真人演员的扑咬撕抓等交互——也很难实现,真人演员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如若想展现动物受伤、死亡等,受训活体也无法来实现。


薛松团队完成的生物角色的实拍模型。受访者供图


表现动物受伤、死亡的场景,可以用技术手段实现

 

“以前社会对动物保护意识淡漠的时候,为了完成拍摄,剧组可能会真的通过炸死或电击动物等方式来呈现,这些行为很残忍,对动物的心理和生理伤害也很大。但随着人们道德水平和对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这种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抵制。”薛松表示,完成类似镜头时,实体模型技术可以代替活体动物来实现,“尤其是与演员交互动作的拍摄和动物死伤的表现。”

 

薛松解释,影视实体动物角色模型,就是通过机械、电子等控制方式,来完成动物表演的一种实拍模型道具,侧重于解决生物角色的近景、特写级和交互级别的拍摄,以及其他一些特殊效果的实现。技术手段通常有手控、线控、连杆控制、机械控制、遥控、程序控制、液压控制等等。

 

但即使使用机械仿真道具,也无法完全实现生物动作的还原,尤其是对动物的微表情变化、肢体动作的精准还原。“像动物的奔跑、跳跃、变形、飞翔等等,就需要数字视效的虚拟生物角色来完成。”


薛松团队完成的生物角色的实拍模型。受访者供图


薛松告诉新京报记者,数字生物角色,就是计算机图像技术来实现的虚拟生物角色,即CG技术。“现在的CG技术已经很强大,效果也非常好,尤其是拍摄微型生物、巨型生物、生物角色的变化、运动以及细节变化表现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CG技术的生物角色也存在短板。薛松表示,它的技术短板在于毛发、质感和与演员及环境的交互。“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动物在奔跑时,地面无痕,草木不动,就是因为这些数字生物角色缺乏与环境的交互。因此需要受训活体或者实体模型进行协助。”

 

CG技术的另一短板与实体模型技术一样,在于造价较为昂贵。“CG生物角色受建立数字资产、镜头特效等级、特效镜头时长、动作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也会不同。”

 

薛松表示,在目前影视生物角色方面,三种技术手段都需要灵活运用。“例如在电影《狼图腾》中,很多场景的拍摄,就需要结合受训活体马或狼+实拍道具狼+数字狼来完成,在画分镜的时候,摄制团队就已经将技术方案拆解得十分清楚了。”

 

薛松建议,如果导演想表现生物角色死亡的场景,最好的方式是制作实拍模型和运用数字生物角色技术。“影视是造梦的艺术和造假的技术,是通过以假乱真的技术手段来完成艺术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现在国内的各种技术手段已经很丰富,足以完成各种复杂的视觉效果。”

 

“很多导演和制片人的动物保护意识在不断提升。”薛松表示,“但也有很多影视剧组,因为对生物角色技术不了解,以及预算等方面影响,重点是对生物演员的保护意识不够,出现对生物演员进行伤害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其行为,而对其作品产生反感。”


薛松团队完成的生物角色的实拍模型。受访者供图


“动物总有不可控性,但人是更可控的”

 

俞牧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除了运用上述复杂的技术手段,想要展现动物挣扎或受伤的场景,一些时候可以根据动物的个体习性,运用不伤害它的刺激方式。

 

“举个例子,譬如这只猫怕水,你朝它喷一点点水,或许就可以捕捉到它挣扎的镜头;通过训练,就可以让狗表现出一瘸一拐的状态。” 俞牧说,“不是说挣扎的画面不能拍,重要的是画面背后,施力者是谁、会让动物受到什么样的伤害。”

 

在俞牧看来,如有动物受到虐待或伤害的剧情,团队一定要提前沟通好拍摄方案,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剪辑来表现剧情,防止动物受到伤害。

 

“以前有一场戏,想展示猫被绝育,我们根本就没拍猫,而是以猫的主观视角来拍摄,镜头里出现的只是兽医。” 俞牧表示,如果动物不是主角,也不一定非要一镜到底,展现一个动物完整的死亡过程:“比如要拍刺死一匹马,可以拍摄人的动作、几个特写镜头再加上马最后倒地的动作,再通过剪辑完成讲述;动物死亡的作用如果是体现人物的反应,也完全可以通过人物的镜头来呈现。现在电视剧是多机位拍摄,也不会产生多余的成本。”

 

“绝大多数观众并不想在影视剧里看到动物受伤、受虐或死亡的完整画面。”俞牧认为,从剧本到分镜再到制作和后期阶段,都有方式去弥补实体动物的不足。

 

“以前有一场戏,我们想表现女主角有爱心,原本是通过喂流浪狗来展示,但在拍摄时狗受到了惊吓,跑离了现场,我们就没再勉强,让狗主人把它带走了,当场把对象改为流浪汉。”俞牧表示,动物总有不可控性,但人总是更可控的,“在选用动物的时候,就应该想好它的归宿。”

 


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刘倩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