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对皮影制作很感兴趣。图/新京报记者 刘洋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给皮影着色时要画出“深浅白”三色的晕染感,给兔儿爷上色时颜色要润……今天(12月13日)下午,一场特殊的课堂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简称“十一中”)南校区的操场上展开。这是该校开展的“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艺术之美”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主题嘉年华活动,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摆摊儿”的形式出现在校园里,十一中初一年级、十一中附属精忠街小学以及北京市东城区定安里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现场参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学生们现场学编中国结。图/新京报记者 刘洋


画兔儿爷、学草编,中小学生们在校园里体验非遗项目

 

中午刚过,十一中南校区的操场上便传来了孩子们嬉笑声。围绕跑道一圈,布置着春联、剪纸、风筝、团扇、绳结、雕漆、京剧脸谱、面人、北京皮影、草编、抖空竹、毛猴、折纸、兔儿爷、年画、灯笼共16个项目的展位,每个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坐在展台边,等着好奇、活泼的孩子们一拥而上,七嘴八舌地问东问西。为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该校还在广播中滚动播放民间音乐,现场“年味十足”。

 

三所学校的学生们分批次、分时段进入活动现场,每时段一小时左右,学生们有充裕的时间体验每个项目。“好稀奇呀”“好漂亮”,因为所有的非遗项目都与动手操作有关,展台前不时传出孩子们的惊叹声。

 

“画这个最好胆儿大点儿,这个颜色要润。”在兔儿爷展台前,一个女孩给鸡蛋大小的兔儿爷上色,非遗传承人张伟一步步讲解,孩子们也听得入神。“画画之王”,一个男孩子评价道。为教学生们简单的上色技法,张伟特地设计了这种“迷你兔儿爷”,便于孩子们操作。

 

在皮影戏的展台,孩子们主动询问皮影戏使用的绘画颜料与雕刻技法。定安里小学六年级学生王荣阳说,自己小时候在剧场看过皮影戏,了解到皮影的制作背后有这么多“门道儿”,觉得很有意思。六年级学生许欣仪喜欢造型多样、颜色丰富的宫灯,钱芃呈同学学习了草编技法,编了许多玫瑰花。

 

学生们展示自己捏的“雪融融”冬奥会吉祥物。图/新京报记者 刘洋


教育资源共享,将小初贯通培养一体化落到实处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德育副校长谭雪涛介绍,本次活动是东城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十一中小初贯通培养一体化的落地实践。十一中在今年9月新建南校区,和北京市东城区定安里小学实施贯通培养。目前,定安里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和十一中南校区初一年级学生在同一校区共同学习,共享课程资源和教育设施,实施精细化管理,打造精致化教育。

 

谭雪涛介绍,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传统文化进校园一直是十一中的传统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培养都有益处。

 

十一中于2020年加入全国社科思政专项课题组,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衔接机制研究”,学校在长期的思政课实践探索中,形成“大思政课”课程实践体系。此次活动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开展大思政课程的创新实践,也践行了“完人教育”理念。该校希望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真实情境中,让思政教育摆脱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让学生们真正身有所感,心有所动,提升文化自信,铭刻文化记忆。

 

谭雪涛表示,之前,该校也曾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此次首次尝试以“嘉年华”的形式进行。一方面,孩子们可以主动找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近距离了解非遗文化;另一方面,可以覆盖到该校贯通培养的小学,让小学生们也有机会了解非遗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我觉得今天就跟过节一样,有春节逛庙会的热闹气氛。”定安里小学党支部书记赵霞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也惊讶于非遗作品的精致。她表示,很荣幸有这样的资源让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精忠街小学是十一中的附属小学,该校执行校长武玉坤表示,今年的形式非常新颖,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在校园里体验非遗项目。记者了解到,除教育资源共享外,十一中还与精忠街小学打通教育教学通道,同步开展教、评、学一体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促教育质量提升。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