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行政村,24个节气命名的文化生态广场,24个村庄产业,24个乡村风俗……12月28日,“中国健康好乡村”京北长哨营大型健康生态产业项目之“文化营”开营仪式在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大沟村启动。据了解,长哨营的24个村落,将率先通过“一村一俗”等文化产业建设,撬动包括中药材保育、产业深加工、经典医养等系统设施建设,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整体发展。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京北长哨营24村用“一村一俗”撬动中医药康养产业。

 

大沟村新建的广场上,石头上写着“秋分”等节气。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用24节气命名的乡村广场

 

12月28日上午9点多,大沟村村庄对面,一个即将建成的广场上,许许多多乡土特色的建筑汇聚在这里,带有人字檐的木制宣传栏、石头垒成的井、喂牛的石槽、仿制的粮仓……广场名叫“秋分文化生态广场”,是长哨营24村中24个文化广场之一。

 

村里即将建成的文化生态广场,一大早就吸引了很多村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广场旁边,沿河的步道上,挂着长长一行红灯笼,与河对岸的村庄遥遥相对。大沟村村支书王志文,每天很早就会沿着步道来到广场,从开始建设这个广场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忙碌。

 

大沟村位于一个丁字形的山谷中,一条沟穿过村庄,另外一条沟斜斜延伸,到村庄即止。王志文介绍,村里的山上,有几十种野生的中药材,也有野生的油栗树,年头长的有100多年了,还有1万多棵原生态的油栗树,大部分是村集体早年种植的,包产到户,分给了村里各家。这些油栗树,结出来的栗子个头小,但含油量高,味道好。只是这些年来,油栗树的经济效益并不好。

 

石头垒成的井,是广场上的一景,也是农村生活的象征。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王志文告诉记者,大沟村全村有98户216人,以前村里的人主要种玉米,后来年轻人纷纷外出,留在村里的人并不多。

 

2020年底,文化营落地村里,给村里带来了新的机会,王志文告诉记者,除了建设文化生态广场外,村里还打算开发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村里有500多亩林地,可用来种植中药材的有300多亩。此外,在未来,可能还会发展康养、医养等产业。

 

广场上,石槽中展示的中药材知识。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文化赋能振兴传统乡村

 

和大沟村同时开始打造文化营产业的,还有长哨营的另外23个村庄。据介绍,此次“文化营”建设,由乡政府与“同心·共铸中国心”及姊妹项目“中国健康好乡村”组委会联合推进。依托我国传统24节气文化,以当地24个行政村落为基础单位,由各村代言并传承一项节气传统非遗文化,设立“燕山山脉道地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分馆,开办一家“同心书屋”,并打造“同心文化广场”。

 

广场上的宣传栏,张贴着农耕文化的宣传内容。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中国健康好乡村”组委会负责人介绍,组委会还将邀请首都24家三级甲等医院,对各村实行对口健康帮扶,由中医专家打造“健康工作室”;面向村民开设“中国农民健康大学”系列线上培训,打造民族团结示范中心、科普教育和野生道地中药材抚育基地等,以传统中医药、节气传统和民俗民族文化为基础,针对当地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传扬,将“精神大健康”为发展方向,把长哨营打造成一个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健康美丽新农村。按照组委会的长期规划,除了前期打造的“一村一俗”,当地还将在“一村一药、一村一品、一村一养”上持续发力,形成京郊农村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大沟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参与项目的医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博士闫滨滨介绍,长哨营有非常优质的林下资源,建立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有非常好的基础,后期开展林下教学、林下旅游等产业亦有空间,而且当地山中野生药材众多,村民也多有采药销售的经验。因此,将中医药和传统农耕节气结合,以文化为依托、以中药材为产业基础,相信对当地的乡村发展,将会提供重要的帮助。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