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黄宇光教授带来了《关于“动态清零的后疫情时期,建立非新冠患者急危重症医疗救治绿色通道”的提案》。

 

“对于突发威胁生命疾患的病人,一定要有个救治的绿色通道。很多没有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比如突发急性心梗、胃肠道大出血,胃肠穿孔导致感染性休克、还包括脑梗脑溢血等,这些患者是等不起的。”黄宇光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非新冠患者急危重症医疗救治问题无法回避

 

新京报:这次你提出了要建立非新冠患者救治绿色通道的提案,其背景是什么?

 

黄宇光: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全国散发疫情进入了持续攻坚和动态清零阶段,与其他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是狠抓疫情防控和努力复工复产取得成功的国家典范。

 

后疫情时期,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间的综合平衡,尤其是在事关民生的重要领域,比如民生医疗等,是一个亟须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的,疫情防控期间,仍有大量患者因为各类急危重症和分娩生产等医疗需求,而随时上医院就医,疫情期间医院积极复工复产是广大患者的需求。

 

新京报: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非新冠患者面临的情况怎样?

 

黄宇光:去年北京疫情期间,北京市医疗服务和各类诊疗仍然是患者的刚性需求,值得相关部门重视并出台相应政策,以免耽误患者病情和医疗救治。

 

在疫情持续动态清零的背景下,在关注和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同时,关注非新冠患者,尤其是急危重症医疗患者的救治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纠结之一。

 

应建立非新冠患者特殊人群救治的绿色通道


新京报:非新冠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可能会面临哪些困境?

 

黄宇光:存在的问题包括疫情期间患者进入院区相对困难,携带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就医的要求,普通患者可以接受,但对于患有急危重症的特殊人群就可能产生问题,甚至因为难以及时就诊而延误救治的时机。目前多数医院的急症科经常出现大量患者滞留的现象,尤其是部分急症和重症患者因为诊疗流程相对复杂,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医疗诊疗和救治的宝贵时间,可能引起患者不满,甚至引起社会舆情,值得重视并予以相应的政策调整。

 

新京报:医院复工复产和建立绿色通道对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黄宇光:每一个生命都是同样重要的,新冠患者和非新冠患者的生命都需要给予同等的珍惜和呵护。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院上下努力复工复产,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为患者诊疗提供方便。2021年全年手术量78902例,较2020年手术量增加了57.40%,较2019年全年手术量增加了7.61%。

 

协和医院特设急症手术绿色通道,医务处统一协调,相关科室积极配合,在全年手术量中有超过10%以上的患者接受了急症手术。同时全院门诊量也明显增加,2021年全年业务量和收入较2019年增长4.7%,有效缓解了患者在疫情期间看病难和及时救治的问题。

 

对特殊急危重症患者来说,在执行48小时核酸检测就医要求的同时,一定要建立特殊人群的生命救治预案,以免错过了此类患者的最佳救治期。所以,在后疫情时期,对非新冠患者的日常就医,要建立分诊机制,完善急危重症特殊人群救治的“绿色通道”,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设立非新冠患者急危重症接诊分诊的哨点医院

 

新京报:在抓好疫情防控动态清零工作的同时,如何完善全市医疗机构的急危重症绿色通道和疫情防控体系建设?

 

黄宇光: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完善非新冠患者急危重症诊疗绿色通道和相应的疫情防控机制,切实方便此类特殊患者及时就医。针对急危重症就医患者,建立快速核酸筛查的绿色通道,方便此类患者尽快就医和及时救治。加强高龄病理产科和高危孕产妇救治的绿色通道建设,对分秒必争的急危重症患者采取必要的疫情防控手段,形成相应的闭环管理流程,确保患者及时救治。

 

建议在完善医院急诊分诊医疗流程的同时,在全市城区和各区建立非新冠患者急危重症就医的指定哨点医院和急危重症专项门诊,方便急危重症患者就近就医和分诊转院。充分调动现有的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协同机制,形成急危重症患者分级诊疗和及时转诊联动。同时,协调和完善养老机构与社区医疗的联动机制,方便老龄患者在疫情期间就近就医诊疗。

 

加强医疗机构的急诊科专业人员投入,设立急诊手术麻醉的快速应急预案流程。充分利用网上医院和网上门诊等智能化手段,方便患者不出家门及时得到医疗咨询和指导。可参照冬奥会闭环管理机制,努力提高首都精细化管理、智能化疫情防控体系建设水平,完善民生急需健康医疗服务,全力打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首善之都和老龄友好型社会。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