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经历了危机重重的2021年,世界进入充满挑战的2022年。新的一年,疫情能否终结?全球面临哪些地缘政治风险?气候危机能否缓和?针对这几大关键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学者。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朱华晨不认为疫情能在2022年结束。她表示,从技术上来说,在2022年要控制疫情是有可能的,中国已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但是综合来看,控制疫情的手段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很多方面的制约。人类没有齐心协力地去控制疫情,而是相互攻讦、缺乏合作。一些不发达国家缺乏医疗资源和相应的援助。今年,个别国家可能出现疫情的缓解,甚至一定时间内病例清零,但在世界范围内,新冠大流行还不会终结。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说,在2022年,新冠会从全球大流行病变成地方性流行病。这意味着各国将不会有这么多隔离和限制措施。但是新冠病毒肯定会继续存在,这一点不用怀疑。


几位接受采访的科学家作出一致的判断是人类目前有足够的武器来应对新冠病毒。但是人们可能很难回到疫情暴发前的“正常生活”,或许不得不接受一种“New Normal”(新常态)。


除了疫情,近期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局势也令人担忧。2022年全球将面临哪些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荣鹰认为,进入2022年,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仍在延续。最值得关注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在欧亚地区的战略博弈;二是美国和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


在亚太地区,美国已经逐渐将全球战略重点转向这一地区,以打压遏制中国。具体来说,美国等国家将继续利用南海问题对中国进行围堵,打造新的安全框架,这是今年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点。


对于未来的气候状况,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最新的《2022年全球风险报告》称,基于对约1000名专家和领导人的调查,气候行动失败、极端天气事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位列未来10年全球十大风险中的前三名。阅读全文>>>




17日,北京召开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介绍,15日,北京新增的本土确诊病例曾收发国际邮件。北京疾控提醒,国外疫情高发期间尽量减少购买境外商品。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截至目前,无新增本土病例。病例自述近期曾收发国际邮件,该国际邮件1月7日从加拿大发出,途经美国和中国香港到达北京,病例1月11日收到邮件,自述在此期间,病例仅接触邮件包装外表面和文件首页,已采集国际邮件环境标本,其中包装外表面、内表面、文件内纸张标本样本检测出阳性,并检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异性突变位点。


对病例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变异株与2021年北美和新加坡等地分离的部分毒株相似度较高。


作为密接者,派送员及其家属已经被集中隔离,二次核酸检测阴性,家庭现场采样无阳性。其他3名作业员工在1月12日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均已接种第三针加强针,目前正再次做核酸检测。


北京疾控提醒市民,国外疫情高发期间尽量减少购买境外商品。若收到境外邮件或物品时,要做好个人保护。包括正确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减少直接接触和交流。拆件时尽量在户外进行,外包装不要拿回家中,要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如需拿回家中,可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对内外包装进行全面消毒。阅读全文>>>




1月17日,2021年中国经济年报出炉。一图读懂关键数据。





1月17日,2022年铁路春运正式启动,防疫仍是今年春运的“关键词”。新京报记者直击北京多个车站发现,春运首日的客流量不算大,各车站启动多项“黑科技”保障疫情防护。


1月17日5时,乘客通过检票闸机,准备乘车。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1月17日,2022年铁路春运正式启动。自1月17日开始至2月25日结束,北京地区预计发送旅客898.6万人。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的客流将有较大不确定性,但防疫仍是今年春运的“关键词”。


记者注意到,免费口罩机、健康码查验机已成为各站标配,不少车站在进站闸机、取票机等关键部位贴上了银离子抗菌抗病毒保护膜。


17日4时30分,新京报记者在北京西站看到,春运首日的客流量并不算大,根据车票预售情况,铁路部门分析数据显示,今年春运短途以京津冀区域内出行为主,长途以东北哈尔滨方向出行为主。今年春运北京地区的首趟始发高铁列车是5时34分从北京西发车前往邯郸东的G6737列车,记者看到,这趟列车的乘客比较少,很多车厢中都只有几名乘客。


为了强化春运防疫 北京各车站启动多项“黑科技”。北京站及北京朝阳站设置了20台智能雾化消毒机器人,消毒药剂经机器人产生微米级干雾状态杀菌因子,有效减少作业人员与旅客接触,保证旅客出行安全。同时,贴在售(取)票机、信息查询机、检票终端机、进出站闸机、电梯按键等部位的保护膜,抑菌率99%,可高效持续杀菌。阅读全文>>>




每年伊始,新京报书评周刊都会举办一场年度阅读盛典,与大家一起回顾过去一年的思想动态和出版生态。1月15日,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如约举行。今年的主题是“未来的记忆”,经过专家评审,12本书上榜年度推荐书单。


虽然受疫情影响,我们看不见往年观众排队入场的长长队伍,但通过直播技术,有超过百万的观众观看了今年年度阅读盛典的直播,我们依然能从线上直播间里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留言中感受到大家对阅读的热情和对书籍的热爱。

 

今年年度阅读盛典的主题是“未来的记忆”。我们或许无法预知未来,但未来的我们会如何回忆起当下,是我们可以影响的事情。书籍则是我们收藏记忆、记录回忆的地方。因此,我们能从书籍中一窥去年大家所关心的议题,并从书本中找到刺激我们思考的启示。2021年里,国内出版界又出版过哪些图书,回应了我们正在面对的哪些问题,并深刻反映和影响着当下的现实?

 

本着“公共、专业”的阅读立场,经过多轮筛选,我们从2021年的出版物中挑选出82本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涵盖文学、艺术、历史、思想、社科、经济、儿童、教育、生活、新知10个类别。在82本入围推荐书单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了12位业内专家学者研讨,并根据专家评委的意见,确定了最终的12本推荐书单。这份入围书单,体现了我们对2021年中国文化与思想生态的观察和对现实议题的深深关怀。

 

在今年的年度阅读盛典上,我们致敬了这12本图书的作者、译者和出版方,还选出了3种“特别致敬”,包括年度译者、年度通识写作和年度出版品牌。家庭与育儿问题是今年热议的话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安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芸卿展开了“女性学者、职场妈妈与拉扯大的孩子”的对谈;麓湖A4美术馆副馆长、首席策展人李杰进行了“儿童:更沉默的大多数”的主题演讲,他通过为儿童赋权,带我们走进五彩斑斓的儿童世界。此外,两位历史学人罗新和刘北成开展了“面向未来的历史记忆”的对谈,这也是对“未来的记忆”这个主题的最好阐释。阅读全文>>>


编辑 魏冕 侯韵佳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