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宁波恒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帅股份”)以94.49元/股收盘,股价下跌0.9%,当日低开盘中曾快速反弹,但最终仍以下跌收盘。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恒帅股份股价连续三天下跌,背后则是因为其身陷公募集体买入恒帅股份为私募接盘传闻。尽管恒帅股份已经回应称并不知情也未参与,净利润预增65.77%-80.84%,但仍未阻止股价的下跌,从1月19日至1月21日收盘,恒帅股份股价跌幅超30%。1月24日收盘,恒帅股份上涨0.80%,收于95.25元。


身陷联合坐庄传闻,回应称不知情未参与


1月18日,有媒体报道称网络流传一张社交媒体的对话截图,该对话称目前资本市场的一种商业模式,即卖方(券商)买私募的产品,私募先买股票,然后准备好专家,和公司董秘、IR(投资者关系管理)甚至董事长沟通好,再写段子和报告进行推广,公募开始研究,最终通过一系列布局抬升股价,并称恒帅股份就是其中典型。


随着传闻的愈演愈烈,恒帅股份的股价持续走低,1月19日开盘,其股价即出现下跌,午盘后接近跌停,其间出现资金出逃的情况,当日收盘恒帅股份的股价为105.69元/股,跌幅为20%,市值与前一日相比下降21.14亿元至84.55亿元。


对于传闻,恒帅股份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称,已关注到上述传闻,对上述传闻涉及事项并不知情,也未参与;此外表示,对于有关媒体或平台发布、转载和传播未经核实且恶意揣测的误导性报道,给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损失的,公司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公司合法权益的权利。涉及的公募、私募机构也均否认参与接盘活动,并称是无稽之谈。


与此同时,恒帅股份发布带有利好性质的业绩预增公告,但也并未让股价停止下跌的趋势。1月20日收盘,恒帅股份再度跌9.78%;1月21日曾盘中反弹,但最终仍以0.9%的跌幅收盘。三个交易日股价跌幅超30%。


去年股价涨幅一度超4倍,众多基金曾集体涌入股东“换血”


据悉,恒帅股份主要从事车用微电机及以微电机为核心组件的汽车清洗泵、清洗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去年4月12日恒帅股份正式登陆创业板,发行价为20.68元/股。


贝壳财经记者统计恒帅股份上市后的股价发现,上市之后恒帅股份的股价一直表现平平,并未有过多起伏;但从去年7月起股价开始上涨,去年11月1日恒帅股份最高达到174.98元/股,62个交易日涨幅超过400%,换句话说,恒帅股份的股价主要是在去年8、9、10月这段时间上涨。


去年8月和9月,恒帅股份曾两次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8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上海睿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交银施罗德基金、国金证券、汇添富基金4家机构中的5人曾于2021年8月26 日到恒帅股份现场进行调研;9月其再次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多家机构投资者代表在9月23日对恒帅股份进行了现场调研。在两次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后的交易日股价大涨。


恒帅股份股价主涨月份是去年8月-10月,其中8-9月是第三季度。从其2021年三季报可以发现,恒帅股份前十大股东新进7位股东皆为基金机构;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末时恒帅股份的前十大股东均为自然人。


截至2021年9月30日,曾参与现场调研的交银施罗德基金旗下的交银施罗德新成长、交银施罗德精选、交银施罗德主题优选分别持仓103.26万股、72.94万股、34万股,分列恒帅股份十大流通股股东的第一位、第四位和第八位;除此之外,还包括鹏华新兴成长、易方达丰华债券、鑫然1号证券投资基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一二零八组合、睿扬新兴成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此外,截至2021年9月30日,恒帅股份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皆为基金。


抱上新能源“大腿”,去年业绩大涨


2021年8月,恒帅股份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其汽车热管理系统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上。据悉,恒帅股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主要是电机和热管理系统产品,与小鹏、蔚来、理想等均建立了合作关系。截至2021年上半年,恒帅股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收入比例从2020年的5.99%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19.19%。


在IPO时,恒帅股份募集资金净额预计为3.75亿元,分别用于投资年产1954万件汽车微电机、清洗冷却系统零部件改扩建及研发中心扩建项目、新能源汽车微电机及热管理系统、智能感知清洗系统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计划2023年4月完工。


不过,按照恒帅股份2021年半年报透露的信息,微电机、清洗冷却系统项目已完成35.69%;而新能源汽车微电机及热管理系统、智能感知清洗系统工程仅完成3.86%,对比计划完成时间点而言,进度相对滞后。


日前,恒帅股份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净利润1.1亿元-1.2亿元,同比增长65.77%-80.84%,各产品线业务收入出现大幅增长;对此,公司依托电机技术、流体技术领域的研发技术优势,积极把握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产业机遇,不断扩大产品布局。


实际上,在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的局面下,产业链公司也实现业绩“共振”。从增量层面来看,电动化、智能化升级的加速促使技术升级,拓展了零部件企业的配套空间;从存量层面来看,合资股比放开和全球主机厂成本敏感度提升也推动优质中国零部件企业全球替代加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