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时差,北京冬奥会上很多服务保障人员都需要24小时备勤,交通保障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从1月21日开始,来自北京公交客三分公司的驾驶员张焕新就开始了自己的“冬奥时间”,她所在的运输保障基地位于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旁,承担着接送外国媒体记者的保障任务。

 

“这几天已经有外国记者进驻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时刻表的安排,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把每一名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

 

作为一名曾经服务保障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公交人,再次参与冬奥服务保障,让张焕新有了更多感触。她觉得,14年间这座城市有着太多变化,而公交正是展示北京全新面貌的一个窗口,能够再次见证历史,服务保障冬奥会,将成为自己的“高光时刻”。

 

改装后的公交车加上了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24小时备勤,确保媒体记者深夜回酒店也有班车

 

1999年就来到北京公交集团工作的张焕新是客三分公司十九车队602路的驾驶员、班组长。早在去年6月,她就接到单位通知,自己被选拔上参与北京冬奥会的交通保障工作。随着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从平时的工作线路上被抽调出来集中培训、熟悉冬奥保障线路,便成了家常便饭。

 

张焕新说,团队负责周边二十几家酒店往返主媒体中心的运送任务,有时线路会临时调整,因此留给他们的时间非常有限。“有的驾驶员家住得很远,害怕耽误第二天线路踏勘,大家就提前一晚来到基地,找地方凑合一宿。”

 

由于时差的原因,北京冬奥会上很多服务保障人员都需要24小时备勤,服务主媒体中心交通保障任务的司机们也要轮班适应全天候的工作状态,只要排班表上有安排,不论几点都要提供服务,保障媒体记者24小时都有班车乘坐。为了让夜间备勤的司机师傅们能抓紧时间多休息会儿,车队还专门在基地腾出几间房间放置了躺椅。

 

记者在基地看到,每辆运营车辆的钥匙都存放在电子安全柜中,只有领到保障任务的司机才能用员工卡刷开柜门。在这之前,司机还需要完成呼气式酒驾测试等。

 

每辆运营车辆的钥匙都存放在电子安全柜中。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两次参与奥运会服务保障的“老兵”

 

张焕新是公交队伍中少有的女驾驶员,不过作为参与过两次奥运会服务保障的“老兵”,又是临时车队的班组长,她肩上的担子并不轻,不仅要开好每一趟班车,还要调节组内驾驶员的情绪,让大家卸下包袱,踏实运行。在她心里,从来没有因性别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毕竟要封闭隔离近三个月,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第一次。”

 

2008年,27岁的张焕新曾参与过北京奥运会的交通运输保障工作,当时,她所服务的场馆主要是鸟巢和五棵松体育中心,负责接送开闭幕式的演员、志愿者和观众。

 

今年再次参与奥运会保障任务,张焕新和同事们一样兴奋,但最让她感到自豪的是这14年间北京公交的发展变化,她觉得,公交也是展示北京全新面貌的一个窗口。

 

“就拿我们的公交车来说,从2008年到2022年,我们的车型更新了很多次,也从传统的燃油车逐步更新到新能源车,更加绿色环保。我们的调度系统也更加科学智能,以前每条线路各管一处的方式正在被智能调度所取代,公交正在实现按区域集中调度,一名调度员通过电脑就能查看特定区域内所有公交车的运行情况,一旦出现问题便可调派车辆跨线支援。”张焕新说,不仅有了更环保绿色的新车,一些新技术也将在冬奥会的服务保障中使用。这些车辆都加装了主动安全设备,一旦出现车道偏离、突然有行人闯入、速度过快等情形,预警装置将第一时间提醒司机及时矫正。

  

为了防控疫情,车内加装了一块隔板,将车厢与驾驶舱分隔开。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加强训练为参与冬奥服务保障打下基础

 

作为幕后的服务保障工作者,像张焕新这样的公交人很少有在台前亮相的机会,但在2019年的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上,她就作为群众游行方阵中的一员,代表北京公交人走过了天安门广场。

 

“当时我看到咱们国家那些最先进的战斗机从头顶飞过的时候,激动的心情难以形容,那一刻身边很多参与游行的人都哭了。”张焕新说,参与此次游行活动需要很好的体力,因为游行队伍必须在距离天安门比较远的位置集结,然后按照规定的时间步行至广场,如果节奏慢了,所有人就需要加速前进,任何人都不能掉队。

 

那时,张焕新和同事每天训练的地点就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需要围着公园跑上三四圈,每天的训练量接近20公里。张焕新打趣着说道,“当时的训练也为我这次参与冬奥服务保障打下了基础,尽管晒黑了,但体能储备很充足,感觉自己每天都精力充沛。”

 

“虽然需要在闭环内隔离管理80多天,不能陪伴和照顾家人,但他们十分理解我,特别感谢家人的支持与理解。”张焕新觉得,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公交司机,能够再次见证历史,服务保障冬奥会,将成为自己的“高光时刻”。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影记者 王贵彬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