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临近,本届冬奥会的高科技属性日益彰显,冬奥村里的智能设备、运动员的智能家居生活、赛场上的智慧医疗服务,以及今天上午启动的氢能火炬传递,无不展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中国答卷。

 

“科技冬奥”是北京冬奥的主要特色,是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次舞台演练。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经历从数量到质量、从单点到系统、从表层到内核的整体飞跃,从冬奥会场内外的各种细微应用折射出这一巨大变化。

 

智能机器人成闭环防疫管理亮点

 

处处活跃着的智能机器人的身影,是北京冬奥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疫情之下,本届冬奥会实施的闭环防疫管理政策获得广泛赞许和支持,其中智能机器人发挥了巨大的助力作用,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提升了非接触式服务比例,减少了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有效降低了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

 

餐饮机器人负责食材制作、雾化消毒机器人负责高效消杀,清洁机器人负责智能清扫,配送机器人负责物资分发,巡检机器人负责提醒与消毒服务,垃圾清理机器人可以自动清理……凡此种种应用场景,都实现了多环节、全流程的矩阵式机器人替代。由此,就形成了高效的智能化疫情防护网。

 

科技冬奥,就是要把先进科技成果全面“武装”这场体育盛会。近几年,人工智能在我国快速发展,大量智能机器人在北京冬奥会上的精细应用,既体现了我国对这一全球体育盛事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我国不断将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疫情防控。可以说,政策设计、工作人员、志愿者、智能机器人是闭环防疫管理的核心元素,而智能机器人则是防疫政策和措施的智能执行体,成为连接冬奥环内环外、连接工作人员和运动员的重要载体。


▲1分钟了解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拥有亚洲最大冰面,可容纳12000人观看比赛。视频/新京报我们视频


提升运动员生活的舒适感


良好的居住环境是运动员保持良好状态的前提条件。由于疫情防控需要,隔离政策或多或少会对人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本届冬奥会高度重视利用科技力量增强隔离生活的舒适感。

 

比如,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睡眠质量,北京冬奥会为参赛选手提供了“黑科技床”,通过记忆床垫、智能传感器等设备,依照个人偏好的睡姿、坐姿等不同场景进行智能调试;为了让运动员在适宜的温度下居住,房间里采用多式联运空调系统,可以独立调温并进行自动空气净化。

 

此外,为了让参赛选手保持良好的比赛状态,北京冬奥村除了设有大量传统的健身器材,还新增了大量智能、绿色的专用训练设备和有氧训练器材;为了丰富运动员的业余生活,除设有台球、桌式足球等传统娱乐设施外,还有4D载人深海模拟器、太空模拟舱、3D模拟滑雪机等全新VR娱乐设施等,科技加持下,沉浸式体验更进一步。

 

从申办到筹办再到举办,“科技”一直是北京冬奥会的鲜明底色。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的投入使用,大量科技元素深度融入不同生活场景,前沿科技赋能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向现实。科技冬奥,不仅科学助力提高奥运健儿的成绩,而且体现了北京冬奥会的“以人为本”理念,更有助于激发我国体育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力。


“深藏不露”的智慧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保障是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保证。国际奥委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由于冬奥会项目难度较大、危险性较高,且在低温环境下,所以冬奥会雪上项目的运动员受伤概率约在10%—14%。

 

对此,为了给运动员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北京冬奥会全面提升智慧医疗水平。如搭建智能移动方舱,为运动员提供应急医疗服务;畅通5G远程医疗,提升现场医疗救治水平;加强穿戴式医疗级智能设备应用,智能监测涉奥人员的体温、心率、血氧、血压、呼吸率等体感数据;研发公共空间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系统,以便及时、灵敏地检测新冠病毒。

 

总之,有很多全新的智慧医疗服务首次在冬奥会场馆应用,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运动员、对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未来,这些智慧医疗关键技术或也将走出冬奥,走入千家万户。

 

万众期待的冬奥即将来临,精彩的赛事将吸引人们的目光,背后的科技力量也将绽放光彩!

  

特约撰稿人 | 左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