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或欢快或柔和的背景音乐律动,不时跟各国运动员打招呼互动……2月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首都经贸大学的300余名学生组成的“标兵团队”,展现了中国青年一代的青春风貌。


记者了解到,在约100分钟时长的开幕式表演中,运动员入场式是最长的一个环节,有40多分钟。这也意味着,为运动员指示行进路线的“标兵”是参演人员中在场时间最长的。


学生们组成的“标兵团队”,展现了中国青年一代的青春风貌。图/新京报记者 巫慧


牢记30多套动作,经受体力和脑力双重考验


“标兵就是标识位置的兵,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运动员入场式这个环节,给运动员标识和指示行进路线。”1月28日,在清华大学的学生活动中心,清华大学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刘以诺简明扼要地给自己的工作下了一个定义。


清华大学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刘以诺是众多“标兵”之一。图/新京报记者 汤文昕


事实上,“标兵”的任务远比刘以诺所说的短短几十个字要重得多,他们不仅要引导各国运动员走在正确的行进路线上,还要负责用丰富的肢体动作表达中国青年一代的青春与活力,展现中国人的热情。


“我中学时就是学校的领操员,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性格开朗的刘以诺在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十分放得开,举手投足间都是满满的自信。


但即使是像刘以诺一样有着丰富的活动经验,“标兵”们在训练之初依然累到“喘不上气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研二学生耿世其告诉记者,自己从2021年10月份开始进入训练,“最开始说可能要跳一个小时,但我想着无非就是蹦蹦跳跳,有什么累的?”


没想到“打脸”来得格外迅速。“没多久就来了一位比较严格的导演,教了我们一套动作,我跳了三四分钟就觉得喘不上来气了。”耿世其和同学们这才意识到,这40分钟的“蹦蹦跳跳”并非易事。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研二学生耿世其在采访中表示做“标兵”对体力和脑力都是考验。图/新京报记者 汤文昕


更难的还在后头。


在开幕式中,整个运动员入场式过程会播放十余首歌曲,每首歌曲都有一两套动作。而在训练中,“标兵”们要记住的动作更多。“开幕式表演是最后挑选出来的展示度比较高的动作。训练的时候得学了有30多套动作吧。光记住动作就特别考验脑力,因为不仅要记住动作,还要记住先后顺序。”耿世其表示,这是对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


双手在胸前交叉,拍两侧胯部,拍手、做点赞手势,最后双手向上打开……在中国运动员入场时,“鸟巢”内响起了《歌唱祖国》,随着歌曲节奏,“标兵”们也开始跳一套新动作。


耿世其告诉记者,别看动作很简单,但就是这一套简单的动作,要注意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手向上,手臂要伸直、展开的角度是45度。有时候虽然我们看起来是面向观众的,但其实也有转身的动作。”


即使是在摄像机拍不到的地方,动作也不能马虎。“有一个连续拍掌的动作,我们的脚步动作其实也是会向左向右不停地变,但其实如果说在电视机前看的话,你甚至都注意不到脚。可作为标兵来讲,我们必须得把动作完整呈现出来。”


与此同时,“标兵”们还要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防护更严密的N95口罩表演。


“当时天气还没有很冷,穿上服装很热,又是蹦又是跳,口罩也不透气。”刘以诺回忆第一次试装表演,40多分钟撑下来,觉得特别累。


练体能、记动作,想象自己是“充气玩偶”“小天鹅”


体能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好在刘以诺和耿世其都有很好的“底子”。


刘以诺是学院足球队和排球队的成员,高高壮壮,“清华本身有很好的体育传统,体育锻炼的氛围也很浓厚,我自己平时也经常跑步健身。”


“我们每年都有一个冬季长跑。2021年有‘一二九’长跑,学院鼓励大家跑完129公里打卡。”耿世其在一个月之内跑了129公里,平均每天4.16公里,“我也是受这次活动的影响,基本上保持了长跑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天晚上都会跑三公里左右。”


也正是得益于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参与此次演出的大量训练,耿世其已比去年10月前瘦了十斤。


体能强化之后,再来做这套动作,就会很轻松。“锻炼的次数多了,即使是穿着很厚的衣服,也慢慢习惯了。”刘以诺说。


对于记动作,耿世其自有秘诀,“刚开始就像跳广播体操一样,非常死板。因为那时对韵律、乐感、节奏都没有什么概念,就数八拍记。但是有了音乐之后就不一样了,我就跟着歌词、数着节拍记。差不多两周时间就能记住所有的动作,基本不太出错了。”


“导演告诉我们动作做错了也不要紧,最重要的是灵活应变。”耿世其表示,导演教他们,如果错过一个动作要及时跟上节奏,或者将错就错,直接跟运动员或者观众互动打招呼,调整自己的节奏,直到跟上其他人的动作,“不要在意动作错了,一定要展现出我们欢迎各国运动员的状态。”


刘以诺告诉记者,为了展现活泼、欢快、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形象,导演还特意调整了指令传达的方式。“最开始我们在鸟巢表演的时候,导演总说我们动作太僵了。后来给我们指令的时候就说,‘你们现在就是一个充气玩偶,要左右摇一摇’,或者‘你们现在是小天鹅,要跳一跳’。”刘以诺表示,听到这样可爱的指令,忍不住想象各种可爱的画面,动作也变得可爱了起来。


开幕式表演中,“标兵”们都戴着口罩看不到面部表情。但在训练中,他们的表情却被“细抠”了很多次。


“当时我们还在清华体育馆训练,导演让我们不做任何动作,就站在那里笑,大笑十分钟。”耿世其表示,当时很多同学因为彼此不太了解,对导演团队也比较陌生,很难真心保持大笑。坚持不下来的时候,导演就会走到学生面前鼓劲,“一定要露出8颗牙齿地大笑。”耿世其和小伙伴们慢慢地把笑当做了一种训练,也在表演中传达出了快乐的氛围。


戴着口罩看不到表情,为什么还一定要保持微笑呢?耿世其解释说,“因为笑的时候眼睛是有光的、眼睛是有弧度的,看到的人就会感受到我们传递的热情。”


“冬奥也是一门很好的选修课”


从最初的每周几小时到每周两天再到随时机动准备训练,2021年10月至今,“标兵”们把周末时光都留在了一次次排练中。


“我上学期有一门法律诊所的课,在周六上午,每两周上一次课。训练也刚好在周六,但运气比较好,两边各请了一次假,然后也顺利结课了。”刘以诺表示,为了完成此次志愿活动,自己在学业上也有部分无法兼顾,“退了两门选修课,但不会影响我大学期间要完成的学分任务。”


在刘以诺看来,冬奥也是一门很好的选修课。“我记得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冬奥会的筹办工作时,跟志愿者们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够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是人生难得的机会’。”刘以诺表示,自己参加此次“标兵”任务,就是一次生动的学习教育,自己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以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到自己和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每次听到鸟巢中响起《歌唱祖国》,刘以诺都忍不住在心里唱出来,“这是我们的‘第二国歌’。心情真的特别激动。清华大学一直倡导学生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在我看来,冬奥就是一项大事业,我们以‘标兵’的身份在鸟巢表演,就是在大舞台上干大事业。”


耿世其一直没能告诉妈妈自己在做什么。“她只知道我参与了志愿服务,但不知道是什么。”耿世其只告诉妈妈,可以在电视前面守着看开幕式表演,“我会跟你招手。”


“我不只是在向现场的运动员招手,也在向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招手,在向全中国、全世界人民招手。”每当想到这里,耿世其的心底就会升腾起无数温暖,就觉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累也要一直坚持下去,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


刘以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出生于2001年,这一年7月13日,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刘以诺在全民迎接奥运的氛围中长大,2019年,刘以诺正式进入清华大学,在入学之初就报名成为一名冬奥储备志愿者。


耿世其是四川绵阳人,出生于1998年。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时,他刚刚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在灾后简易的帐篷里,围着电视,耿世其和小伙伴们为出现在开幕式中、当时9岁的四川抗震小英雄林浩欢呼。彼时,他曾亲身体会到“中国人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能够克服,最后依然能够召开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也曾梦想自己能再在中国看一次奥运会。


曾在屏幕前欢呼雀跃暗暗发誓的少年,如今登上了冬奥开幕式的大舞台,对刘以诺、耿世其而言,儿时的梦想已然成真。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巫慧 缪晨霞 校对 付春愔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