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2月15日,北京冬奥会赛程已经过半,延庆赛区组织召开北京冬奥会赛时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延庆赛区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平稳有序,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延庆冬奥村也都平稳运行。

 

延庆冬奥文化广场上,孩子们争相与“冰墩墩”合照。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北医三院延庆医院冬奥医疗保障中心迅速治疗一名外籍雪橇运动员

 

延庆在筹备办赛和赛事举办的过程中,还全力做好医疗服务、交通组织、气象服务等外围保障工作。

 

在延庆赛区举办的高山滑雪、雪车、雪橇项目都有较大的风险,医疗保障必须实现“快、准、细”,延庆赛区实施三级诊疗流程,运动员受伤后,场馆医疗团队会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救治,由场馆医疗经理安排救护车组或直升机将患者转运至定点医院,救护车转运用时35分钟左右,直升机转运用时仅8-9分钟。

 

在定点医院,则根据病情不同,安排专业医护力量进入冬奥医疗保障中心,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对确需转至更高级别医院的病人,还会与市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确保转运过程快速、安全、高效。

 

据悉,2月7日,北医三院延庆医院冬奥医疗保障中心接诊一名在训练时受伤的外籍雪橇运动员,来院后经检查,专家团队迅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在经运动员和队医完全同意后,于当晚进行了清创和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手术,2月11日已顺利出院。

 

延庆冬奥文化广场上,孩子们与“雪容融”牵手。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截至目前,自大闭环以来,冬奥医疗保障中心共接诊170人次,包括9名运动员、29名随队官员、NTO等工作人员,累计开展手术9例(含外方运动员3例),住院治疗12人,已出院9人。

 

驾驶员执行任务期间全程不能下车,打印交流语与酒店沟通

 

在交通保障方面,延庆属地运输团队有来自三家运输企业的保障车辆共282辆,开通线路87条,为约1万名工作人员(含志愿者)和每场次100-325名观众提供优质的点对点交通运输服务,截至2月14日共计发车1.55万车次,运送28.58万人次。

 

延庆区交通局副局长李民伟介绍,区交通局选派有过大型赛事活动经验的工作人员会同3家运输企业的专业调度人员组成交通运行计划编制专班,按照场馆端各业务领域上报的用车需求,精心编制次日班车运行计划,为班车运行指挥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在酒店端,交通局抽调20名职工和17名协管员进驻20家闭环酒店参与交通调度,要求各驻地酒店和运输企业的调度人员,每车次发车前需报指挥中心同意方可发车。依托阪泉综合交通调度指挥中心,通过平台与专线实现了与场馆、市交通委、公安雪亮工程、延庆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延庆公交停保中心和下屯两个场站、延庆高铁站枢纽的信息与视频共享,实现赛时交通指挥调度扁平化管理。

 

延庆冬奥文化广场上,旋转的冬奥火炬台。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李民伟还给记者讲了一件事——根据防疫要求,驾驶员在执行任务期间全程不能下车,且驾驶室做了硬质隔离,因此驻酒店交通负责人与驾驶员不能正常言语沟通,他们将一批常用提示语打印在纸上,在需要的时候出示给驾驶员,比如“请稍等再发车”、“车辆靠靠边”等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

 

延庆赛区交通保障过程中,疫情防控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冬奥会期间,延庆赛区建设了延庆公交停保中心场站和下屯换乘场站两个场站,为延庆赛区属地保障和冬奥组委保障的千余辆赛事保障车辆提供停放、清洁、消杀、维修保养等服务。每辆车执行任务前,都要求对车辆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出现故障,更不能在防疫方面出现漏洞。截至2月14日,两个场站共计发送35357车次,全部提供了防疫消杀服务。

 

从2月11日开始,气象团队逐点位、逐小时提供气象预报分析

 

对冬奥会雪上项目来说 ,气象情况至关重要。风速、降雪、气温、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不仅对运动员人身安全、赛程安排、比赛成绩、雪务工作有直接的影响,也和空中救援、电视转播、交通运输等外围保障工作密切相关。海坨山海拔落差2000多米,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预报难度极大,这对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针对本次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成了“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监测网络,通过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探测设备,提供了覆盖赛区及周边的天气实时监测数据,为冬奥赛事和城市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监测数据基础。“分钟级、百米级”冬奥预报服务系统,实现了延庆赛区100米分辨率十分钟跟进循环,可模拟近百个天气形势下延庆赛场三维气象高清模拟数据集,做到零到十天无缝隙实时预报预警,这些为精细化的赛事气象服务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靶向式、跟进式”气象服务工作机制,提供面向场馆群及赛事运行、交通运输、扫雪铲冰、森林防火、大气污染等专项服务,针对高影响天气做到“早提醒、早响应、早预警”,确保赛事顺利开展,城市运行平稳有序。

 

延庆冬奥文化广场上,旋转的冬奥火炬台。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延庆区气象局局长闫巍说,2月12-15日,延庆赛区迎来了自开赛以来的首场降雪,延庆气象服务保障团队提前8天向延庆场馆群、延庆赛区运行保障指挥部汇报此次降雪过程,为各部门调度和应对部署打好提前量。

 

降雪期间,为高山场馆、车橇场馆、阪泉综合服务中心、冬奥村、延庆城区等不同点位开展滚动预报服务。从2月11日,气象团队开始逐点位、逐小时的预报分析,提前向赛区提供降水量、风向、风速、气温、体感温度、能见度等天气信息,适时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和暴雪黄色预警信号。

 

看点1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4次前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自2022年1月1日,延庆赛区启动“小闭环”以来,高山场馆已连续运行45天。高山滑雪项目速度快、惊险刺激、受伤率高,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高山场馆备受瞩目。2月3日进入冬奥赛时以来,高山场馆每日运行时间基本维持在12小时,工作人员2516人(环内1991人、环外525人),健康监测稳定在2800人左右。

 

共计8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运动员参加高山滑雪各项目比赛。截至14日,场馆已组织开展了7场赛事、6次官方训练、40余次非官方训练,产生金牌7枚。

 

据悉,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国家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分别4次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与场馆主任和志愿者交流并观看比赛。国际雪联主席埃利亚施在高山滑雪中心的每个比赛日都会来到场馆,为获奖运动员颁奖。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4次到馆,现场体验竞赛氛围。

 

延庆冬奥文化广场上,4K大屏正在直播冬奥赛事。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鉴于高山项目受伤率高的特点,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每天开放运动员医疗站4个、观众医疗站2个、FOP医疗站点位19个,8辆救护车和2架直升机在固定点位备勤。共接诊受伤运动员10人次,转诊至延庆冬奥医疗中心6人次。

 

在防疫方面,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确定了场馆疫情防控“12345”的总体思路,即“一合两线三区四保五分开”。“一合”是优化整合注册分区和防疫分区,保持两个分区相一致;“两线”是空中缆车与地面交通并行,缆车为闭环内专用,地面交通分级分类使用,保障环内、环外流线不交叉;“三区”是相对独立的竞赛运行区、场馆保障区和观众观赛区,保证各区空间不重叠;“四保”是保障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防疫安全;“五分开”是运动员及随队官员、转播媒体、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国内观众及贵宾五类群体分开,保障分区、分级、分流线、分时段落实各项措施。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运行秘书长柳千训介绍,通过前期持续的磨合、调试,硬质隔离及标识系统不断完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防疫分区和流线在赛时运行良好,没有发生防疫安全事故。

 

看点2

中国选手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国家雪车雪橇场馆1月4日启动“小闭环”管理,1月23日全员进入“大闭环”,竞赛组织、疫情防控、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运行目前都平稳有序。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雪游龙”于2022年1月31日至2月20日举行雪车和钢架雪车、雪橇3大项10小项的比赛,其中还包含9场预训练、28场官方训练。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319名运动员参加,共计会产生10块金牌,并均在场馆举行颁奖仪式。同时每场比赛均将接待来自昌平或延庆区的300余名观众进行现场观赛。

 

截至2月14日晚,场馆已顺利完成雪橇、雪车8个项目、女子单人雪车、男子双人雪车等共计13场比赛,9场预训练及21场官方训练,并成为延庆赛区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场馆,闫文港在这里首获钢架雪车比赛季军,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延庆冬奥文化广场上,市民在冬奥项目体验区域游玩。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据悉,截至目前,场馆累计接待国内外贵宾和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533人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国家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均来到场馆进行观赛。

 

场馆闭环内共有5个医疗站,每日开放,分别为2个运动员医疗站、2个FOP医疗站及1个工作人员医疗站,还有4个救护车组在指定点位备勤,共救援运动员1人次,转诊至延庆区医院1人次。闭环外开放观众医疗站,1个救护车组备勤。

 

场馆还在防疫物资储备、防疫政策知识培训、应急演练等方面做足了准备,对于赛时进场物资严格执行消杀程序。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运行秘书长刘建辉介绍,现阶段,场馆防疫工作从最初的“严防外输”已转换至“内防扩散”,除每日健康检测、核酸检测、全面消杀、佩戴N95口罩等常规动作,还加强每日巡查指导,对发现的问题立行整改。截至2月14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无工作人员检出阳性报告。

 

看点3

菜单八天一循环,各国运动员在延庆冬奥村感受“舌尖上的中国”

 

延庆冬奥村自1月23日预开村以来,有87个代表团的1200多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入住延庆冬奥村。作为赛时运动员之家,延庆冬奥村为村内运动员提供吃、住、行、医、康、乐等各项精细化服务。

 

据悉,延庆冬奥村的菜单八天一循环。运动员主餐厅24小时运行,中、西餐比例为3:7,菜每两个小时更新一次,所有的热菜基本上保持在65摄氏度以上,保证让运动员们随时都能吃上“热乎饭”。

 

除了提供运动员热量需求的牛羊肉,最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烤鸭和饺子,“对此,我们也在保证供应的同时,尽可能丰富饺子的口味和馅料。”延庆冬奥村新闻宣传经理贾茜介绍,为了让运动员们更好地感受“舌尖上的中国”,餐厅师傅们也没少花心思。有很多外国运动员并不知道麻辣烫、涮羊肉怎么吃,蘸料中的芝麻酱和韭菜花放多少,厨师们就亲手去帮他们调制,有一对来自瑞典的双胞胎,吃完一次特调蘸料后赞不绝口,马上找厨师又调了一碗。

 

据贾茜介绍,美味可口、丰富的菜品让餐厅成为运动员最为集中的地方。2月11日,巴赫主席来延庆冬奥村考察,对延庆冬奥村的饮食赞不绝口。

 

由于闭环内车辆多、路线复杂,一些外国朋友又不太习惯使用“冬奥通”查询车辆班次,为了保证运动员准时、安全抵离,村内志愿者还在运动员班车场站用提示板制作了简易乘车时间表,每天将当日班车打印张贴,以便供外国朋友们查询。

 

为了让时刻表看起来更加“吸睛”,志愿者们又在提示板上画上了“时尚顶流”冰墩墩,现在途经此处的外国友人总会拿起手机与志愿者们合影,由此也成为了冬奥村内的网红打卡地。

 

延庆冬奥村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区。展示区的传统文化数字体验板块通过270度沉浸式大屏,全景展示《韩熙载夜宴图》、《永乐大典》等十余部经典作品。冬奥景观与中国文化展示板块则展示奖牌、火炬、火种灯、取火盆等冬奥景观标志性元素,体现北京冬奥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此外还有长城文化及人文地标展示板块、春节文化及非遗展示板块吸引了很多运动员拍照留念。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摄影记者 郑新洽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