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上午,在北京市盲人学校,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接过冬残奥运会的火炬,这是她首次担任奥运火炬手。“我想,当我接过火炬,继续向前传递,跑动起来的那一刻,肯定是既神圣,又庄严的。”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

 

刘发英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英子姐姐”。2005年,刘发英接触互联网,在QQ上注册了“英子姐姐”网名,开始通过QQ为贫困学生发帖求援。2010年,她组建了助学团队,创办英子姐姐助学网。2015年,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她又主动将个人助学融入到教育扶贫之中,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16年来,在2000多名国内外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们一起募集了2900多万元助学款,帮助4300多名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长阳贫困生教育资助率也达到100%。


火炬手“英子姐姐”刘发英。受访者供图

 

“英子姐姐”公开真实信息接受网友监督

 

刘发英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受父亲影响,1991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就主动申请到长阳当时最贫困的黄柏山乡任教。刘发英记得,当时所在的小学全校有190多个学生,多数学生在校住读,男女生分别住在四个大教室里,学校实行大周工作制,十天一周。

 

“穷乡僻壤,许多孩子求学十分艰难。有的孩子几乎顿顿咸菜拌饭,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刘发英说,那个时候,学校还给每个老师分了一小块田,来解决自己的吃菜问题。每次回家,她还要摆渡清江,走十几里山路,转两次班车,在县城住一夜,来回要花上三天时间。

 

让她记忆深刻的是,有的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含泪退了学。从那时起,她就开始用微薄的工资给贫困学生买文具、书本,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2005年秋,她开始用“英子姐姐”的身份,在网上帮助贫困学生。但一开始,她没有获得网友的信任。“有的人认为我是拿助学当幌子来骗钱,什么难听的话都有。受不了这样的委屈,我背着家人偷偷大哭了一场,也曾想过放弃。可一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读书的眼神,想到孩子们和家长曾经对我的帮助,我又给自己打气,再难也得坚持下去!”刘发英说。

 

为了赢得网友的信任,她鼓足勇气在网上公开自己所有的真实信息,并向网友们承诺:每一个贫困学生的信息都由我亲自走访获取,每一笔助学款项都由我亲自送达,我绝不从助学款项中提取一分一厘的工作经费,助学过程产生的费用由我自己承担。

 

诚信助学,“英子姐姐”逐步取得了网友的信任,受资助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到了2010年,刘发英组建了助学团队,创办了助学网站,助学扶贫的渠道更加畅通、便捷。

 

去村里助学走访差点坠落悬崖

 

2015年暑假,到九龙村走访的情况让刘发英至今难忘,那一次她差点丢了性命。

 

那天早上7点,刘发英一行人从县城出发,坐船逆江而上,4个小时后才到集镇码头。然后改乘面包车,在大坑连小坑的崎岖山路上颠簸前行。路面刚好一车宽,他们坐在车里不敢大口喘气,怕影响师傅开车。

 

中午12点左右,他们才到达村委会。“下午,几个学生家长骑摩托车载着我们,到家里实地走访。上山根本没路,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挂在悬崖上。”刘发英回忆,由于高度紧张,她紧闭双眼不敢左右看,一双手紧拽着摩托车的后座架,硬生生磨出了几个大血泡。在一个急弯陡坡处,摩托车突然打滑,连人带车差点就掉进了一侧的百米悬崖。

 

“我们从地上爬起来,坐了好一会儿,才继续上路。”刘发英说,这一次经历回想起来依旧后怕,虽说道路艰难,但收集到的信息也格外真实感人。

 

2015年10月,江苏常州的退休老人戴伯春,搜索到英子姐姐助学网,经过四次试探性资助后,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戴先生一口气资助了12名贫困学生,先后汇来23万余元助学款。

 

“他告诉我,他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担心等不到孩子们毕业的那一天,请我来替他完成助学心愿。另外,他还有一个心愿,想捐助200万元设立英子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刘发英告诉记者,2016年3月,他去常州看望戴老,在病房里,和戴老签订了英子奖助学金捐赠协议。如今,奖助学金已经连续发放了五年,9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奖励资助。

 

据了解,2015年到2020年的6年间,“英子姐姐”资助的贫困学生达到5740余人次,资助金额1200多万元,六年的资助额度等于前十年的资助总额。先后有30多名受助贫困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

 

做好“信义账”,16年来写下20多万字助学信息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全县160个村(社区),村村都有他们资助的学生。从海拔几十米的清江河谷,到海拔2259.1米的崩尖子山,英子网络助学团队走遍了全县。而对于每一笔捐款,刘发英有一个“信义台账”,上面详细记载了资助人的情况、受助学生的情况、联系人的情况、领款的时间和签字。

 

“英子姐姐”的助学团队也越来越壮大。有退休干部、教师、企业家,有各类社会爱心人士,还有她的丈夫、儿子、儿媳等家人。助学挤的是业余时间,履职也全是尽义务。16年来,刘发英写下了20多万字的助学信息,建了180本纯手写版的“助学台账”,详细记载了每一笔助学款的来历和去处,还有自费6万多元用于助学团队的开销。

 

刘发英把助学的过程当成是一种马拉松式的接力。助学不是一阵子,帮助每一个受助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是她助学的底线,只要受助人想学习,她会帮助完成学习梦。而学习也使这些孩子告别了贫困,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平均每个学生接受了7个资助人的帮助。例如,得白血病的兄弟俩,受助次数高达231次。”刘发英说,这就是公益助跑的接力棒。

 

【对话】

来不及看“冰墩墩”,这次赶上看“雪容融”了


新京报:得知自己成为冬残奥会火炬手,你的心情如何?

 

刘发英:说实话,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感到挺意外,心情特别激动。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能参与奥运火炬的传递,这份光荣与自豪是以前都没有过的。我做了16年的公益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了不少人,也在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传递火炬,传递的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吧。

 

新京报:你对冬残奥会有什么样的期待?是否有特别关注的项目或者运动员?


刘发英:老实讲,我以前没怎么关注过冬奥会。但今年的冬奥会在北京举行,一种国人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所以看了开幕式、闭幕式,还有冰球、冰壶、滑雪等比赛项目。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冰雪运动原来也具有这么大的魅力。来不及看到“冰墩墩”,这次来北京,可以看到可爱的“雪容融”了。

 

至于冬残奥会项目,我对越野滑雪和高山滑雪比较感兴趣。其他项目,时间允许的话,我也想看。


新京报:担当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你做了哪些准备?


刘发英:来北京之前,我还专门补了课。毕竟是第一次担任火炬手,怕自己出了错。所以我提前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内容。比如都有哪些项目、有哪些国家参与、一些比赛项目的规则是什么、我们国家在哪些项目上具有优势、火炬接力有几个部分等。

 

关于在火炬手点位上怎么接好火炬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在冬奥组委的组织下,我们也在线上进行了相关培训,从跑动路线到体态礼仪,都有详细的介绍。


新京报:长期以来你都从事公益活动,你援助过身患残疾的学生吗?


刘发英:有的。受助学生中有部分残疾人,还有一部分受助学生的家庭中有残疾人,所以在帮助他们时,我们也会特别留意。比如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资助能让他们感到最为舒适,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新京报:从公益的角度来讲,这次担任火炬手,对你继续从事公益活动有什么样的意义与启发?


刘发英:担任火炬手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动力。以后不管是教学还是助学,除了把冬残奥会的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外,也呼吁和团结更多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一起守护孩子们的梦想,尤其是身患残疾的孩子们,给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张磊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