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北京刮起了大风。在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的火炬传递仪式上,担任第9位火炬手的任高旗,手持火炬,面带微笑。按照场前指导,他放慢节奏,一步步跑完预定的40米距离。

 

▲3月4日,任高旗作为火炬手,参与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受访者供图


2011年,任高旗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成为北京市房山区南刘庄村的一名年轻村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村里的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身上的孤独、黯然和无精打采,深深刺痛了他。

 

体育专业出身的任高旗,特长是搏击,从己之所长出发,他想到了教残疾人打拳。自创了几组适合残疾人锻炼的组合操,帮助残疾群体康复训练的同时,他也逐渐走进了这群残疾人的生活——其实,简单地满足吃喝用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真正去“生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村官任期届满后,任高旗留了下来。他被良乡镇政府任命为镇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温馨家园”的法定代表人,专职从事残疾人工作,服务周边16个村的残疾人。在辅助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同时,他还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专门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带动他们劳动、工作、挣钱,获得丰收和尊严。


▲任高旗(右四)组织村里的残疾人种植养护梨树,获得收益。受访者供图


得知自己成为火炬手时,任高旗觉得不可思议——虽然从事着助残工作,但是与更多为此费尽心血的前辈相比,自己的成绩完全不足挂齿。但跑完这40米后,任高旗觉得,与其说成为火炬手是一次荣誉,不如说它更是一次鼓舞,激励他在今后的日子里,把助残工作做得更好。


更加懂得火炬传递的意义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得知自己被选为冬残奥会火炬手的?当时心情如何?

 

任高旗:我是去年12月份的时候被通知填表,做了相关审核后,最终确定入选。整个过程中,我一直都非常兴奋,甚至感觉到不可思议,因为我觉得自己还太年轻、没有做出什么太大的成绩,感到荣幸又惭愧。

 

新京报:为了传递火炬,你事先做了哪些准备?

 

任高旗:主要是两方面的准备。一个是查阅奥运火炬传递相关的资料,更深刻地懂得传递火炬的意义;另一个是防疫方面的准备。从接到通知,我就没有离开过北京,过年也没有回老家,尽可能地把聚会都推掉,也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万一不能去现场传递火炬,那真是一辈子的遗憾。


▲火炬传递过程中的任高旗。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那你觉得火炬传递的意义是什么?

 

任高旗:就我自己的理解来说,不管是夏奥还是冬奥,火炬是一个符号,蕴含着希望、和平的理念,还有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我们传递火炬,就是在传递和平、传递希望、传递奥运精神。

 

新京报:你是负责第几棒?传递火炬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任高旗:我们是在大兴体育中心的闭环内传递,一共1040米,26个点位,49个人跑,基本上是两人一组负责一棒,我是第九棒。

 

跑的时候有一点紧张,因为知道前面有很多媒体的镜头在关注着,难免会考虑自己的动作、姿势、表情是不是对的,也很担心交棒的时候会不会出问题,所以整个过程,人都是紧绷的。


▲火炬传递过程中的任高旗。受访者供图


在助残中彼此成就价值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助残工作的?

 

任高旗:2011年我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成为房山区南刘庄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此前我的专业是搏击,也取得过一些成绩,工作后我就一直想着,能不能把这个特长发挥出来。

 

后来我发现,我们村的残疾人康复站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而我正好会体育康复运动,所以从那时起,我下班之后就会抽出一些时间,教村里的残疾人打拳、锻炼身体。

 

接触得多了,慢慢感觉到,残疾人士都渴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在帮助他们的时候内心也很满足。村官任期结束后,我也没有再去别的地方找工作,就在村里专职做助残工作了,现在是良乡镇“温馨家园”的负责人。


▲工作中的任高旗(前排左一)。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在“温馨家园”,你主要从事什么工作,有哪些举措?

 

任高旗:我觉得要让残疾人有正常的生活,就要让他们也实现价值。但在农村,他们原本可做的事比较少。

 

我们这儿有肢体残疾的,也有精神残疾的,我会根据他们的残疾程度和能力,联系一些爱心企业,提供代加工的活计,让他们一边有地方康复训练,一边还能做点手工,挣点儿钱补贴家用。

 

还有些残疾人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或者残疾后心理压力过大不愿出门,我们“温馨家园”就组织志愿服务爱心队伍,经常去看望他们,过年过节送些吃喝的东西、生活用品。更多时候还打扫卫生、料理家务,有时也教他们做饭。

 

新京报:跟残疾人群体接触了这么多年,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任高旗: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大部分残疾人内心其实很单纯。虽然表面上看,他们或许防备心很强、不太好打交道,但是相处久了,等他们认同你了之后,就会把你当亲人,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你。

 

在“温馨家园”,我们会帮残疾人剪指甲,入冬了偶尔也送他们一些爱心人士捐助的帽子手套,其实都是些小事情,但第二天,总会有人偷偷给你口袋里塞点儿小零食。

 

有时候,我们一起干活,每次我累了想歇会儿的时候,总会发现,早就有人搬了小凳子来预备好——他们不习惯把表达爱、感谢的话挂嘴边,但常常会有细微的举动感动到我。我觉得,这就是我能一直坚持做助残工作的一个很大的动力。

 

让更多残疾人站在聚光灯下

 

新京报:你觉得普通人应该怎么去看待残疾人?

 

任高旗:有一些人会抵触残疾人,尤其是智力精神残障者,甚至有人觉得很害怕和他们接触,我觉得,这多是由于大家对他们不了解。如果有更多机会去和这些残障人士接触,许多误会也就能自然得到解开。

 

在我看来,社会也需要开发更多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提供更多的无障碍设施,让残疾人更多地走出家门。这也能提供更多互动机会,只有通过实际接触,大多数普通人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认知。


▲任高旗(右一)指导残疾人士做饭做菜。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从事助残工作以来,你最真实的感受变化是什么?

 

任高旗:残疾人的福利,还有社会关注度,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每年都有变化,这也是跟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密切相关的。

 

比如说,现在惠及面最广的“两项补贴”政策,包括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它的覆盖面非常广,轻度到重度的残疾人群体都包括在内。再有就是儿童康复补贴,这是力度最大的,对于16岁以下的所有持证的残疾人,每年可以享受36000元的康复补贴。

 

新京报:你身边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残疾人吗?冬残奥会的举办对残疾人事业有怎样的影响呢?

 

任高旗:我身边有很多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比如说篮球、足球这种大众化运动,事实上,这样的运动对听障者来说就完全可以实现。

 

我觉得冬残奥会是一个将残疾人群体放到聚光灯下的契机,它提升了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度。此外,它还推动了社会上的很多适残化建设。比如北京的无障碍专项行动,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坡道的改造、低位服务台的建设、电梯的盲文、红绿灯的报警声音等等,因为冬残奥会的举办,这项行动得以更快推进。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实习生 周婕妤 王烨烜


编辑 李彬彬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