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晓兰)3月7日,新京报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今年提交了《关于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的建议》。在他看来,政府要大力从资金、服务、人才方面提供相关配套措施,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促进中小企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


“专精特新”产业化长周期面临挑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据了解,“专精特新”是指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


杨铿指出,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通过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来推动核心技术及领域国产化替代,是中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可行路径之一。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专精特新”也是实现国内产业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是国家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不过,“专精特新”企业产业化投入高、竞争强,并且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实现稳定盈利、成功造血仍是重大挑战;加上市场、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的欠缺,中小企业凭个体力量难以应对长周期的挑战。


在杨铿看来,政府要大力从资金、服务、人才方面提供相关配套措施,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促进中小企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尤其对于关注深耕于细分领域的公司,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为真正产业化的“小巨人”。


细化政策并落地,促进“专精特新”产业化发展


杨铿分析指出,在国家政策框架已经初步搭建完成的前提下,如何细化政策以及在地区落地,将是促进“专精特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金融方面,杨铿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地区性甚至全国性、分领域的融资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企业与资本的对接,最大限度促进创新和创业的热情,便于中小企业的上规、上市培育;甚至对精选的优质企业开发“专精特新”专属金融产品定向培育,创造“放足好水、养好活鱼”的健康生态。


配套服务方面,杨铿建议地区政府联合行业具有技术标杆作用的“专精特新”企业,统一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实现行业共享,以此减少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为中小企业的工业化赋能。更进一步,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也可以辐射到政策培训、创新管理以及产品推广等多方面,尽快将中小企业的创新产业带入产业化进程。


准入和准出机制方面,在杨铿看来,应当同步完善“小巨人”企业的准入和准出机制,并配套复核周期和复核标准,对已经失去创新驱动的企业,以及已经实现良性发展并脱离中小企业范畴的大型企业,及时移除并切换至其他相关的匹配支持。最终目的是将关键的“专精特新”支持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企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


此外,人才培养方面,杨铿建议,政府建立以关键产业技术突破为目标的培养和评价机制,实现立体化、多元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发现人才、鼓励人才,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专精特新”领域人才和企业的厚积薄发。


新京报记者 张晓兰 图片来源 企业供图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