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作者供图


3月9日,早起继续发微博“读与思”专栏,内容仍然是《园丁与木匠》一书引发的思考。


我思考的是,为什么说教学是一把双刃剑?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学会很快让孩子学会模仿,掌握玩耍的技能;但另一方面教学也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影响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我们经常低估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这也是成年人经常容易犯的毛病。如果我们都能设身处地主动换位思考,情况也许就完全不同。


当天上午的会议,是各界别组围绕小组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我们的主题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一直被称为“教育党”,60%以上的会员都是教育界人士。因此,这个议题正是我们民进作为“教育党”的“老阵地”。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我在发言中谈到,孩子成长最关键的时期是在家庭,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提升全社会的教育素养非常重要。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要让孩子有幸福感。


家庭生活是培养人的幸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这种幸福感从学校里很难获得。我在发言中建议,教育体系应从师范院校开始,要把家庭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同时,我建议在高中开设未来父母教育课程。


长期研究民办教育的专家胡卫委员提出,全社会重视教育是一个好现象,但家庭教育存在一个误区:邻家效应,也就是家长不去挖掘孩子擅长的能力,而只看邻家孩子怎么发展。


胡卫委员认为,家庭教育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陪伴孩子,跟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陪伴,比让孩子多补几门课更重要。


为此,胡卫委员提出建议,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即使是考试也要多考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任芳委员是西京学院的校长,她在发言中说,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创业热情也不高,也导致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就业焦虑。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从未来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设置,反推高校在当下应该怎样培养人,衔接好当下教育与未来需要。


任芳委员同时强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改变学生习惯被动教育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未来要干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会议主持人黄震副主席最后发言。他提出,家庭教育有两个方面很重要,一是对孩子价值观的教育,要引导孩子向上求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要有正确的成才观,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家长要能够变得更坦然、更有定力。


他为此建议,政府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制度、社会评价体系等方面,营造一个有利于各行各业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行行建功、处处立业,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毋庸讳言,在“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以后,如何更好地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如何缓解家长与学生的教育焦虑,目前仍然没有很好地破题,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更多方法。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