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他表示,(企业)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期待,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图/新华社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谈到减税降费时,他指出:退税降费是在做减法,但实质上也是加法,因为今天退,明天就是增,今天的减,明天就可能是加。退税降费的过程中,企业受益,效益增加了,所谓“水深鱼归、水多鱼多”,这是涵养了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

 

表面看来,政府给企业减税,与财政增收,似乎是一种直接矛盾。但是,这却忽视了减税降费与财政增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经济学家拉弗曾提出著名的“拉弗曲线”理论。“拉弗曲线”指当税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但超过这一限度时,再提高税率反而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因为较高的税率将抑制经济的增长,使税基减小,税收收入下降。反之,减税则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税基,让税收收入增加。

 

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水深鱼归、水多鱼多”,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拉弗曲线”的通俗表达。道理很简单,在一定的税率前提下,政府减税降费,一方面,这可以让企业“轻装上阵”,激励企业把更多成本投入到创新和扩大市场中去,从而贡献更多税收;另一方面,减税降费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还能释放“共克时艰”的积极信号,可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并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加入到市场经济中来,从而进一步为财政收入的充实打牢基础。


▲2021年1月15日,在国家税务总局福州市台江区税务局办税服务厅,一名企业员工通过自助终端查询纳税信用等信息。图/新华社


从数据来看,过去几年,我国持续性地给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其带来的正向反馈,正是对“水深鱼归、水多鱼多”的生动实践。

 

比如,李克强总理提到,去年我们新增纳税市场主体交的钱,超过了我们当年减税的钱。从2013年实施增值税改革以来,以减税为导向,累计减了8.7万亿元,而当时我们的财政收入大概11万亿,去年已经突破了20万亿,增加了近一倍。此外,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了1.5亿户,其中2021年新增涉税市场主体1326万户,同比增长15.9%。

 

这些数据表明,减税降费做的是企业负担的“减法”,同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财政增收的“加法”。

 

当然,在退税降费的实践中,如何平衡好各级政府的责任,的确值得重视。个别地方政府,可能因短期内承受一定的财政压力,缺乏减税降费的动力和能力,乃至走向反面,竭泽而渔地靠突击罚款、征税来优先保眼前的财政收入。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短视的,需要被警惕和及时纠偏,也应该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税务工作人员讲解减税降费政策法规。 图/新华社


事实上,这方面中央政府已经考虑到了。在这次答记者问中,李克强总理就指出,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幅达18%,是多年来少有的。而退税主要是中央财政掏腰包,地方政府则是“凑份子”。这实际就是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构建更为合理的减税降费成本分担机制。但同时,这也要求地方政府需要树立长远眼光,做到开源节流,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相较于其他的惠企帮扶政策,给市场主体减税降费,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即是直接降低企业成本,真金白银地对企业让利,类似当前“退税的钱直达企业”,效果更为明显。正所谓“施肥要浇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置于当前疫情等多种因素让企业运行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语境下,减税降费更彰显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特约评论员 | 吴振(媒体人)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