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残奥会,汪之栋(右)助中国残奥冰球队收获铜牌。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残奥冰球队是148个“突出贡献集体”中的一员。组队仅仅6年,便在北京冬残奥会上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国家残奥冰球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奥运精神。


在激动人心的一场场比赛中,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开幕式旗手、00后球员汪之栋,给冰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他说,大家这些年来天天在一起训练,连过年都在一起,彼此之间的默契度,可能都要好过家人。


总结
冬残奥会有遗憾更有收获

北京冬残奥会,组队仅6年的中国残奥冰球队首次亮相,取得5胜1负的战绩,拿到了一枚宝贵的铜牌。

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汪之栋正处于冬残奥会后的隔离期。2016年进入中国残奥冰球队后,汪之栋迎来了难得的休整期。“心态很放松,没有比赛时的紧张感。”除了进行必要的身体训练,汪之栋会打打游戏、看看电影,多年自律的运动员生活让他感觉隔离期的生活“简直有些放纵”。

但一停下来,汪之栋还是会去想刚刚结束的北京冬残奥会,他说这已经在脑子里形成了潜意识记忆,“对我而言,这段经历非常美好,非常圆满。”

总结北京冬残奥会之旅,汪之栋说,他和队友一枚铜牌创造了历史,也对世界强队有了全新的认知。组队以来,中国残奥冰球队在世锦赛中几乎一年一个台阶,但自去年升入A组以来,他们第一次跟世界强队交手就是冬残奥会。“这些队伍中就跟斯洛伐克队在2019年世锦赛B组打过一次,当时1比2输了。”汪之栋能感觉到队伍这两年的进步,但究竟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平,在冬残奥会前大家心里都没底。

与美国队的比赛,让汪之栋看到了与强队的差距。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跟之前世锦赛C组、B组不是一个层次,氛围也不一样,那种紧张感和压迫感太强烈了。”在汪之栋看来,无论是卫冕冠军美国队,还是欧洲劲旅捷克、意大利、斯洛伐克队,每支球队的风格和打法都不同,每场比赛下来都有新的认知,“最直观的是增加了大赛经验,我现在不那么紧张了,在比赛中也能更好地发挥。”

北京冬残奥会6场比赛,中国队唯一失利是半决赛0比11不敌美国队,那也是汪之栋唯一的遗憾。“我们知道跟美国队差距很大,想着做好防守,把丢球数降到最低,遗憾的是丢(球)太多了。”

也是这场比赛,让中国队看到了与世界一流强队的差距。用汪之栋的话来说,一上场就能感觉氛围跟其他几场比赛不一样,美国队在跑位意识、速度、配合默契等方面要远胜一筹。

北京冬残奥会7支队伍,中国队与加拿大队之外的球队都交过手。6场世界级比赛打下来,汪之栋说中国队应该可以在世锦赛A组立足,“保守点,应该能进前5名。”

汪之栋抱住队长崔玉涛“献吻”。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定位
队员之间是兄弟更是家人

3月12日铜牌战,中国队4比0战胜韩国队。比赛一结束,队员们扔掉球杆疯狂庆祝,汪之栋更是抱住队长崔玉涛“献吻”。

“他是我的好弟弟,我也是他的好大哥。这么多年,汪之栋的成长,我一路见证了,所以赢了之后,我们都很激动。”崔玉涛年长汪之栋15岁,比他早进队一周。这些年来,无论是在基地还是外出比赛时,两人都是室友。

中国残奥冰球队能打进半决赛,汪之栋功不可没。决赛资格赛对阵捷克队,中国队在3比1领先时被对手追至3比3。比赛结束前1分钟,汪之栋门前完成绝杀,助中国队杀进半决赛,“那个球呀,现在一想都是非常激动。”

冰球是团体项目,队员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每次赛后接受采访时,大家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兄弟”。在汪之栋看来,大家的关系不仅是兄弟,“每一个人都跟家人一样,我们之间都非常了解,场上习惯、脾气秉性都很了解。”汪之栋说,大家伙这些年来天天在一起训练,这几年过年都在一起,彼此之间的默契度,可能都要好过家人。

汪之栋说,队里老大哥们是学习的榜样。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虽然第一批进队,也是先锋组队员,但汪之栋从没觉得自己是一名老队员,他和申翼风这些00后们还是要跟崔玉涛、徐金强、纪延昭这些老大哥们好好学习。“涛哥(崔玉涛)跟我一个宿舍,他是老大哥,教会我很多东西。”汪之栋说,崔玉涛锁骨、手骨、腰椎都骨折过,但仍然坚持不放弃,“涛哥特别乐观,特别值得我学习。”

赢下铜牌战的那个晚上,汪之栋几乎没怎么睡觉,大家都太激动了。3月13日,美国队和加拿大队决赛后举行颁奖仪式,中国队终于拿到了这枚宝贵的铜牌。汪之栋说,北京冬奥会期间一直关注苏翊鸣的比赛,看他登上领奖台,自己也很激动。

这一次,汪之和队友苏翊鸣一样登上了领奖台。“感觉完全不一样。”汪之栋笑着说,这是真真切切摸到了奖牌,那一刻感觉奖牌真的太重了,“当时心里就一个感觉,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汪之栋(8号)和队友们相互鼓励。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幕后
无数次摔倒后“驯服”冰橇

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汪之栋和残奥冬季两项运动员郭雨洁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两名00后运动员也是新一代中国残奥体育的代表。

开幕式前几天,汪之栋得到了可能会担任开幕式旗手的消息,“当时内心真的不敢相信,太震惊了,又兴奋、又激动。”汪之栋说,这是他人生中最荣幸的一个时刻,是他和家人此前从未想过的一个时刻。

6岁那年,汪之栋的人生第一次被改变,一次高压电事故让他失去了右小腿。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也是在那一年,15岁的汪之栋命运再一次发生改变,他的人生就此和残奥冰球联系在一起。

2015年,中国残联开始选拔人才备战北京冬残奥会。练习过一段时间游泳的汪之栋因为臂展较长,被推荐到哈尔滨参加残奥冰球选拔营。汪之栋记得那次选拔营人数很多,自己还没来得及上冰体验就被送回家了。

但也正是那次选拔营,汪之栋对残奥冰球有了初印象,“这是个新项目,竞争力相对较小,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转年,正在聊城读中学的汪之栋接到了青岛市残联体育中心的电话,让他去试训残奥冰球项目。

汪之栋和队友们庆祝夺得冬残奥会铜牌。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残奥冰球使用的冰橇冰刀很窄,非常考验队员的平衡力和协调性。刚接触残奥冰球时,汪之栋花了些时间来“驯服”冰橇,“真的是靠日积月累,经过无数次摔倒,才慢慢找到这个感觉。”

2016年组队以来,中国残奥冰球队这些年几乎一年一个台阶。2021年,中国队以世锦赛B组冠军身份升到A组,如愿拿下宝贵的冬残奥门票。尽管已身在顶级组,但最让汪之栋记忆犹新的仍是2018年拿下世锦赛C组冠军的那一刻,“那是我们第一个冠军,我也是第一次经历夺冠后升国旗的那一幕,那种庄严和自豪感记忆犹新,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也成为我努力前进的一个动力。”

尽管只是一个世锦赛低级别冠军,但汪之栋自此有了更为明晰的奋斗目标,也让他更加深切体会到体育对自己的改变。

“体育是美好的,我从内向到活泼开朗,包括身体更加强壮,都是体育带给我的。对比6年前的自己,真是变化太大了。”汪之栋说,自己之前就是个“闷葫芦”,在学校不说话,也不跟同学交流,是体育让他变得开朗、阳光,“我们虽然身体残疾,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我们热爱生活、参与体育运动,我想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最好,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可以实现。”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