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在人民大会堂的位置是一楼前一区1排1号,感觉特别幸运和激动!”回忆起表彰大会的场景,燕山大学2020级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冯益为激动地说。
 
在4月8日上午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担任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志愿者主管的冯益为获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并上台领奖。
 
“我们的工作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被捕捉,每一个行为都可能影响到参赛的运动员,所以我觉得志愿者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冯益为看来,这份荣誉是跟所有人一起努力获得的。

冬奥志愿者冯益为在人民大会堂。 受访者供图

【对话】

在张家口赛区工作70多天,上岗服务384小时


新京报:当时你为什么想报名成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者?
 
冯益为:我是张家口人,从北京和张家口提出申办2022年冬奥会到最终成功申办,我都非常关注。我记得,2015年我还在读高中,当时我和很多朋友都在电视前,看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对于我们90后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对2008年奥运会有着深刻的印象,也记得全民期待奥运到来的场景,所以我对冬奥会格外期待。作为一名张家口人,我从6岁开始每年都会到崇礼滑雪,能到崇礼工作也是我期盼的事。
 
2019年,北京冬奥会开始招募志愿者,当时我就报名了,但因为我刚好是2020届毕业生,很多后续工作的开展我没有跟上进度。我担心自己如果毕业了,可能很难作为学校的志愿者参加志愿者工作。当时我以为错过了这个机会,但幸运的是,后来我成功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之后我就努力去参加冬奥会志愿者的面试、培训,最终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没想到当时想和朋友们一起成为冬奥会志愿者的愿望,最后真的实现了。

新京报:在担任志愿者的过程中,你总共服务了多长时间?
 
冯益为:冬奥会志愿者相关工作的开展,其实要比大家看到的时间更长。2021年,校团委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工作,比如志愿者的选拔、培训等。我第一次到冬奥会场馆是2021年年底,当时举办了“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正式举办期间,我们在张家口赛区待了70多天,服务全部24个比赛日,我个人上岗服务384小时。我们场馆赛事比较密集,我一般需要早上6点多起床,7点左右做完核酸便直接去场馆。
 
冯益为担任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志愿者主管。 受访者供图


拍摄的影像资料被闭幕式志愿者致敬短片选中


新京报:在志愿服务期间,你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冯益为: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我担任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志愿者主管,负责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场馆志愿者管理、宣传、考核等工作。我们领域的工作是管理志愿者,需要对场馆中近五百名志愿者负责。
 
为更好地服务志愿者,在冬奥期间我参与编写了33期志愿者工作日报。在志愿者工作日报中,我们需要记录志愿者们每天的工作状态、实时动态、遇到的问题以及大家的想法等,之后总结并上交北京冬奥组委。我认为工作日报也属于资料性文件,可以留存在冬奥遗产中。
 
在完成志愿者工作日报的过程中,我们也尝试革新,学着像报纸一样区分工作日报的版块,比如制作工作日报的封面时,我们会根据当时的时间节点、赛事情况,策划包含场馆的夺冠选手、重要节日、冬奥会开闭幕式等相关内容。
 
此外,我参与建立了“冬两志愿E家”线上交流平台。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冬奥组委建立了志愿者之家,希望能够为志愿者们提供一个休息、活动的区域,让志愿者们多交流沟通,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做了严格的闭环管理,志愿者之间接触的机会不多。针对这一问题,我所在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场馆采用了线上“冬两志愿E家”和线下志愿者之家结合的方式,为志愿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冬两志愿E家”是一个微信小程序,这个程序中包含知识普及、外语学习、留言发帖等板块。建立这样一个线上交流平台是我们领域经理提出的想法,我和几位志愿者主管也提了一些建议,不断将其完善,后来又找了我们学校的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同学,将这个小程序做出来。
 
我还参与了志愿者一线新闻的报道,50余天累计报道146次。拍摄的影像资料先后被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两次闭幕式志愿者致敬短片选中,将志愿者的服务点滴带到鸟巢,展示给全世界观众。
 
新京报:在拍摄志愿者影像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让你难忘的拍摄片段?
 
冯益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登上闭幕式的那几个镜头。我记得其中一个镜头拍摄于冬奥会期间,当时我在路上碰到了一名负责通行管控的志愿者,她在路边站了很长时间,佩戴的面屏上起雾,结了冰霜。我拍下了她工作的模样,让她朝镜头挥了挥手,这个镜头让我印象很深刻。
 
其实,对于我来说这些都只是日常记录,虽然大家的工作都很平凡,但工作中展现的热情和奉献让我很感动。我将大家的努力一一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志愿者们的默默付出。

冯益为在场馆拍摄照片。 受访者供图

能参与冬奥志愿服务“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


新京报: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你曾遇到什么困难?
 
冯益为:我们所在的张家口赛区,场馆的平均海拔是1800m,非常寒冷。张家口这边温差特别大,白天出去的时候可能还是零摄氏度以上,等到夜间就是零下十几摄氏度,而且寒风远比寒冷更恐怖。再加上我们本身的工作强度也不小,在这种环境下,大家的心情比较压抑。
 
为了调节大家的状态,我们会为大家发放一些物资,比如徽章、水杯、暖贴、口罩、食物等。同时,我们会举办一些不耗费精力但能让大家感觉到开心的活动,比如在三八妇女节当天,我们为女生们设计了抽盲盒的活动,希望能让大家觉得轻松、愉悦。对于过生日的志愿者,我们会提前制作生日贺卡,准备一份小礼物,还会用志愿者的名字做藏头诗送给他们。
 
新京报:获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你有什么感受?
 
冯益为:前天我在人民大会堂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闭环内数万名工作人员,舍家忘我、坚守数月,展现了感动人心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意识。同志们深情地表示:‘为了冬奥圆满成功,困难再多也嚼嚼咽了,一切付出与奉献都值得。’”
 
我个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当所有人为了一个方向一起努力的时候,真的会办成一件大事,能参与其中,我也很自豪。在这个年纪,有幸通过了志愿者选拔,有幸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这真的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
 
新京报记者 吴苹苹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