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圆通速递上海长宁区福泉分公司经理蔡小兵在查看团购情况。图/新华社

据新京报报道,现在“社区团购”成了不少上海居民获得物资的重要方式。一些小区居民业主群内,担任社区团购负责人的“团长”不断涌现,他们联系货源,选品,沟通物流,群接龙收付款,联动志愿者发放物资,为居民团购蔬菜、牛奶、肉类等物资。艰难时刻,过去在钢筋水泥建筑里互不相识的邻里,也守望相助。

当前,上海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牵动人心。大部分上海市民还不能走出家门、不能走出小区,他们居家期间的生活物资能否保障,考验着整座城市的保供能力。社区团购成为这个特殊时期,城市保供体系的有力补充。而团长们的这份付出,在让自己获得成长的同时,也烛照他人,为和谐邻里关系,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善意注入汩汩暖流。

这些团长们来自不同行业,他们在上海居住的时间也有长有短。在成为团长之前,他们忙着各自的工作,很少关注到邻居,关注到与自己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小区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小区,却都是陌生人,这不仅是团长们的感受,或许也是城市居民普遍的生活状态。

一般来讲,与乡村熟人社会不同,城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陌生人社会,这既与经济活动和流动范围不断扩展有关,也与现代社会分工体系的不断细化有关。但这一过程并不意味着人情味的消失,因为平时工作、生活中并无多少交集,邻居间 、同小区居民间交流不多,也不意味着城市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冷漠的。

此次,因为采购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上海不同小区在团长的积极联络下,自发组群,团长们在询问、组织、联络的过程中,与自己的周围世界熟悉起来。每个参与其中的居民,也通过表达需求,为着一个共同目标,等待和努力着,从而产生某种命运与共的集体感。

这对因为物理距离接近而产生的共同体意识,在此前的城市生活中并不常见。毕竟,平时每个人都很忙碌,各有各的生活,各过各的日子,互不打扰。而且,城市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圈子”内的应酬尚且应接不暇,更没有“闲情”去了解其他人。

而社区团购,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契机,让每个人因为共同的目标,突然以微信好友的方式结识这么多“熟悉的陌生人”,无论对于组织者“团长”,还是参与其中的同小区居民,这都是一个发现“附近”的过程。

发现“附近”,才知道邻居是一位60岁左右的阿姨,“缺牛奶和鸡蛋”;才发现对门住着一位耳背的独居老人,不能及时取走居委会发放的物资;才有着一大帮人为突发疾病的邻居,打电话、开通行证明、送医就诊……“直到病人到了医院我们才安下心来。”

社区团购这种集采集配的方式,在这个特殊时期,提高了配送效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物资需求。

而更重要的或许是,这一模式的溢出效应:在团长的带领下,生活在同一小区的人熟悉了起来,了解自己生活的小区及小区中的人。这种了解和熟悉,将打破陌生人社会的隔膜与冷漠,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陌生不代表冷漠,交流产生共情。上海团长们通过付出和努力,帮助小区居民采购生活物资,更多人在其中,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善意,同时也以自己的凡人善行温暖身边人。

相信这种流淌在每个人身边的温情脉脉,如同社区团购的物资一般,不仅为团结抗疫提供绵绵助力,也将重构城市小区的人际关系图景,为每个人的生活注入更多温暖的力量。

□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