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出现疫情反弹,面对隐匿传播的风险,部分市民未雨绸缪囤起了货。那么,北京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在市民菜篮子方面到底有哪些应急能力值得被信赖?囤货心理到底该怎么看?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长期关注大城市菜篮子应急保障的专家、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委员王晓庆,他表示,“北京的城市应急蔬菜保障体系在疫情常态下,已经如同汽车安全气囊,不管你平时是否注意到,它都会默默地保护你。”此外,作为应急农业专家,王晓庆建议市民,如果有必要可适当储备一些耐储运的蔬菜,但是不要囤积过多的西红柿、黄瓜、彩椒等非耐储运蔬菜,以免浪费。

 

应急农业专家王晓庆。受访者供图

 

北京的应急蔬菜保障如同“安全气囊”

 

“北京疫情再次反弹,面临不确定情况,市民进行应急采购准备,这其实是人们面对风险的一种正常行为反应。”王晓庆表示,不过,这给城市的应急部门提了个醒,在医疗应急、生活应急、灾害应急等方面是否做得足够到位,将通过一次市民的应急购买得到检验。在这里,值得政府机构重视的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心理的下意识反应和信息及时传递也是考验城市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市民还需要注意个人、家庭和组织的心理健康建设,这既是一种演练,也是心理交流和家庭和谐建设的最好时期。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应急意识和行为,市民要做好应急用品以及药品等的储备工作,尤其是需要连续服用药物和日常药物的备用,一般以一个月为界限。王晓庆提示,在日常生活物资的储备中,日常消费蔬菜、米面粮油比例是6∶4,也就是鲜活农产品占60%;当出现应急事件时,要以耐储运蔬菜为主,其中比例大概是70%,包括土豆、洋葱、萝卜、白菜等,适合较长时间存储的商品,而非耐储运蔬菜则不适合过多购买。

 

常见蔬菜保存及有效时间表

 

谈及具体到菜品,王晓庆建议不要囤积如叶菜、西红柿、黄瓜、彩椒等非耐储运蔬菜,这类菜品的储藏时间约为3-7天,并不适合长时间存放。其实,北京早就提前和各地蔬菜产地做好了充分沟通,而市民急剧增加采购量,会导致大量浪费。

 

其次,在日常应急蔬菜保障体系建设上,北京市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准备,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针对米面粮油、耐储运蔬菜等物资,北京目前至少有长达一个多月的储备量,分别在专业的储备仓库、批发市场、超市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定期更换耐储运蔬菜,以此保障供应。

 

王晓庆表示,北京在应急处理上已经有相对完备的预案,市民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盲目跟风,“城市的应急如同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不管人们是否注意到,它都会默默保护你”。

 

应急保障还需要完善哪些短板?

 

其实在疫情暴发过程中,不难发现城市治理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应急短板。那么,经过一次次疫情考验,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经验?对此,王晓庆表示,目前,在我国城市菜篮子体系中,主要采用的是与外地合作的模式,城市内的农业土地用来发展经济类作物,例如葡萄、草莓、苹果等,而对于民生保障蔬菜类少,尤其是适应恶劣天气、特殊灾害的生产保障类极少。此外,层层的销售体系、冗长的供应链,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从是否耐储存角度出发,通常将蔬菜分为两类。一类是耐储运的如土豆、洋葱等,一类是不耐储运的比如西红柿、叶菜类等。一旦出现应急事件,耐储运蔬菜消耗量和储备都比较容易完成,而非耐储运蔬菜就成为关键。此前,王晓庆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推进了全国首个“城市应急非耐储运蔬菜工厂化生产基地”,利用工厂化模式生产不适合储藏的叶菜以及果菜,本地生产本地销售,在地震、台风、大雪以及疫情等情况下,能够保障城市蔬菜低价供应。

 

因此,王晓庆认为应该优先在本土发展农业生产和供应,利用城市近郊农业土地,加大民生保障,提升非耐储运蔬菜基地建设力度,使其占到最低不能低于城市整体需求量的30%,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的本位,打造出更好的城市生态。

 

王晓庆还建议,进一步推行检测与分拣一体化,提升农产品检测标准。通过减少农产品批发体系环节,形成直通用户的高效菜篮子体系,以此减少生鲜损耗,提升种植者收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最终才能形成更加健全的城市应急保障系统。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