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北京西站,工作人员演示开启AED设备的方法。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近日,据新京报报道,北京自2020年10月启动轨道交通AED配置工作,至2021年10月3日,本市地铁车站实现AED设备全覆盖。新开通线路车站同步完成AED配置。据统计,自地铁车站配置AED设备以来,已成功抢救乘客生命4次。

作为“救命神器”,AED即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其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有业内专家表示,AED可以将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挽救率提高到50%。

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AED是个陌生的存在,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用上。但对于有需求者,却是关键时候能救命的“神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50多万心源性猝死事例,约等于每分钟有1人猝死,其中,87.7%致死案例发生在医院外。这是因为此类疾病,有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说法,患者院外发病,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救助。北京地铁车站配置的AED设备,已成功抢救乘客生命4次,发挥了关键时刻的“救命”作用。

要知道,每次成功的抢救,就意味着守护了一个生命乃至一个家庭的幸福。生命是无价的,作为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地铁车站全覆盖的AED设备,让民众出行更有安全感。

当然,对乘客生命的成功抢救,也说明了AED设备在地铁站运行是顺畅和成功的。这不只是因为设备实现全覆盖,在物理空间布局方面压缩了抢救时间,更得益于其完备的设备操作、流程处置程序。

尤其在人员培训和调配方面,目前,北京地铁已经将AED的使用作为新员工入职的培训内容,未来还需下力气让更多从业人员学会使用并具备操作资质,保证足够数量熟练使用AED员工在岗。

如此,才能确保危急时刻,AED能在短时间内启动操作,最大限度增加挽救生命的几率,从而让“救命神器”为每个生命撑起“保护伞”。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军、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