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北京工人体育场启动改造复建工程,项目计划于2022年底完成竣工验收,改造后的工体将由综合性体育场变身为国际一流的专业足球场。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和参与工体改造复建项目的那些工人劳动者们聊了聊,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管理人员,有的是工作二十余年的老工人,而有的曾在全国性的比赛中拔得头筹。

 

王超,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机械管理员(机械主管)


——“我爬过的塔吊最高达230多米。”

 

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机械管理员王超。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王超从事塔吊工作16年,2019年曾在全国吊装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他介绍,目前施工现场有12台塔吊,最多的时候有15台塔吊。“工体改造复建项目的吊装任务量非常大,现场属于群塔作业,塔吊密度高,危险系数比较高,需要加强对作业人员的风险管控。”他和另一位管理人员,晚上轮流值班,负责塔吊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要负责对新来的工人进行安全教育。

 

唐高生,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工程测量员(测量主管)


——“我们是画第一个方框的人”


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工程测量员唐高生。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唐高生从事测量工作16年,短暂做过后期装修工作,后来还是觉得测量工作比较适合自己。“我们是第一个进场,差不多也会是最后退场的。现场所有人干活,都需要我们提供依据,可以说,我们的工作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我们定位错了,施工就会出现错误。”唐高生介绍,相较之前的项目,工人体育馆呈一个巨大的椭圆,对测量工作的精度影响很大,需要进行分段测量。

 

赵东俊,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行政管理员(办公室主任)


——“有时凌晨2点多还要去处理事情。”

 

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行政管理员赵东俊。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赵东俊平时主要负责新进场工人防疫、工人食宿管理等工作。“现在我们要求工人进场之后,3天做两次核酸,每天还要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常态化消杀。这个项目人员多,最多的时候工人有4600多名,周边情况也比较复杂,但是项目从来没有出现过疫情。”赵东俊介绍,最忙的时候,自己一天要接待十几次检查,有时候凌晨两点多还要去处理事情。“下雪的时候,需要去门口设置引导牌,防止行人摔倒,还要及时派人去清扫积雪。”

 

杨波,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清水混凝土施工主管(清水混凝土项目经理)


——“觉得这个东西挺有意思”

 

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清水混凝土施工主管杨波。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毕业后,杨波一直从事BIM(建筑信息模型)相关的工作,但一直觉得它不够“接地气”。接触工体改造复建项目后,杨波大胆尝试将BIM和清水混凝土工作结合在一起,把清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借助数控机床,能够很好地控制工程质量,人只需要进行一些非常简单的操作即可。回忆起第一次看到改造效果时的感受,杨波表示:“在施工现场,我对自己说:真的做到了!效果呈现出来的时候,眼泪都快出来了,觉得前期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刘洪林、钱本花夫妇,钱本花是杂工,刘红林从事部分生产和工人管理工作


——“想让孩子以后生活得好一些、充实一些。”

 

施工工人刘洪林、钱本花夫妇。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刘洪林夫妇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一趟,迄今为止,已经在北京待了13年。疫情期间,工地实行封闭管理。钱本花说,刚开始会有些不习惯,但慢慢就理解和习惯了,平时买东西也很方便,工地有小卖部,还可以收快递。钱本花说,孩子经常和他们打电话、通视频,所以不会生疏,基本每天都会发信息,有时候还很黏人。

 

彭军军,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机电安装负责人


——“最累的是协调”

 

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机电安装负责人彭军军。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彭军军主要负责机电安装工作的整体施工安排以及安全质量的管理工作。“今年留给我们安装的时间也就七八个月,基本每天都在加班,从今年初四到现在,一直没休息过。”彭军军表示,最累的还是日常协调、管理以及进度安排等工作。“比如现场施工,既涉及结构,又涉及机电安装,交叉作业,都得安排技术人员去协调配合。”

 

李志修,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水暖工人


——“我每天要走两万多步”

 

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水暖工人李志修。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李志修当过军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工地上打工,从零开始学习机电方面的知识和操作。因为工地比较大,点多面广,要处理各种技术问题,还要跟别的班组学习技术,所以每天都要走两万多步。“这次项目工期特别紧张,我们按照计划施工,基本上每天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郭雅兴,北京建工集团工体改造复建项目部技术管理员(技术部部长)


——“孩子的小名叫‘郭安安’”

 

北京建工集团工体改造复建项目部技术管理员郭雅兴。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郭雅兴主要负责前期方案的策划,后期方案的论证、细化,然后再把方案给各方交底。因为工期比较紧张,短时间需要把对应的图纸、新工艺、新技术都研究透彻,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他坦言,能够接触这么好的工程,接触一些智能技术,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充实的过程。“巧合的是,孩子是在我入场工体项目十天后出生的。之前我就给孩子想好了小名,叫安安,因为我姓郭,所以叫郭安安,而工体又正好是国安队的主场,所以和工体也算有种特别的缘分。”

 

温耀琦,北京建工集团工体改造复建项目部钢结构施工主管(工程部部长)


——“今年是我来北京的第二十二年”

 

北京建工集团工体改造复建项目部钢结构施工主管温耀琦。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温耀琦主要负责项目工程的安全质量和生产工作,他觉得最难的是各部门在一起交叉工作的时候,协调配合很难,需要寻找平衡点。“第一次接触这种世纪工程,也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最开始接触工体钢结构的时候,可以说有小一个月整宿睡不着,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之前没干过,需要重新学习。后来一个老师傅跟我说,不能死脑筋趴着图纸去干活,我就转换了一下思维,想着可以按照装配式建筑去做管理,把所有进场的构件进行跟踪统计,再去做模拟图,到现在感觉自己提升了很多。”

 

吴国梁,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质量管理员(质量部部长)


——“每一道工序经过我验收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部质量管理员吴国梁。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吴国梁主要负责整个体育场屋面罩棚结构、钢结构以及将来的玻璃幕墙、涂料等一系列工程的施工质量把控工作。“从构件一进场,到组装、拼装等,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我验收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他表示,做这项工作,一是要明白如何施工,二是要了解允许的误差范围,由此才能去检查指导工人施工。“如果在现场发现工人施工存在误差或者错误,我会第一时间制止工人,找相关人员过来,严格按施工要求进行返工。”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