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 王颖)4月29日,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松榆西里社区升级为高风险区,此前已经做了7天的社区志愿者们,穿上了白色的防护服,除了帽子和面罩之外,看起来和“大白们”一样了。

 

靳冬玉给有购药需求的居民登记。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66岁的靳冬玉坐在居委会的一间小房子里,拿着手机,一行行核对药品信息。她对面是一位社区的老人,因为慢病要定期开药,管控7天,家里已经没药了。

 

社区中,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刚刚管控的时候,许多人很慌张,挤在居委会门口,要求出去开药。

 

靳冬玉在清点为市民购买回来的药品。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最混乱的时候,是24日的上午。就在头一天,小区宣布为中风险地区,实施封管控措施,很多人的健康宝都弹窗了,跑到居委会了解情况。

 

靳冬玉所在的党员群里发出了号召,号召党员们主动到居委会帮忙,维持秩序、纾解情绪、宣传政策。那天上午9点多,靳冬玉到了居委会,做了志愿者。

 

靳冬玉跟其他党员志愿者合影。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在这里住了很多年,退休都十多年了,小区里的很多老人,靳冬玉都认识,这给她的志愿服务带来了很多便利,“管控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情绪的稳定很关键,有的人情绪很激动,要及时安抚。只要有人有疑问,就要尽快解释,把各项政策详细明白地告诉他们。这时候,熟人效果更好。”

 

秩序慢慢理顺后,管控区繁杂的具体事务接踵而来,“比如各种紧急情况,有癌症患者要化疗,血液病患者要透析,还有孕妇要去产检。咋办?要不断地沟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他们开具证明,让他们出去就医,还要反复叮嘱他们,出去要小心防护,快去快回。”靳冬玉说。

 

在管控区里,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和往常完全不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需要帮忙的任务。比如分菜,管控之后,小区的居民在网上买菜,一次买的量,比往常要多很多。这些蔬菜会统一运进来,在居委会分拣之后,再由志愿者发放到每一栋楼、每一家人。

 

靳冬玉在发菜现场清点蔬菜包。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运菜的车第一次到达的时候是傍晚,正是做晚饭的时候,松榆西里第五党支部的党员在群里号召,许多志愿者赶紧关了火,去帮忙卸车、分菜。

 

“第一次见这么多的菜堆在一起。”靳冬玉说。靳冬玉的丈夫也是党员志愿者,那天晚上,他们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把各个楼的蔬菜分完。

 

志愿者们一起分发蔬菜等物资。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这样的忙碌,几乎每天都有,有时候党员群里会特意喊人,有时候不会,靳冬玉每天都会到居委会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工作,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人。

 

不仅小区里的居民需要帮助,在管控区工作的“大白”、其他志愿者,也有可能需要帮助。27日的时候,一位“大白”找到了靳冬玉,问她借一个盆,他们住在帐篷里,已经连续工作了4天,没洗过头,想借个盆洗个头。

 

“我们家正好有一个新盆,没用过的,我赶紧给我爱人打电话,让他把新盆送过来,送给他们。”靳冬玉说,“这个时候,就是要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难关挺过去。”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