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侯润芳)近日,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的三重压力还在延续且有加大趋势。对此,报告给出三个政策建议,包括: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激发各类微观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快供应链、产业链补短板,攻关核心技术,进一步增强化解供给冲击的能力;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借助制度型开放所带来的外部力量推动内部制度变革,扭转预期转弱趋势。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报告指出,从2022年一季度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来看,需求端内需不足、供给端冲击强化以及对经济增长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还在延续且有加大趋势,同时多点暴发的疫情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需要加以关注的新情况、新变化,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目标任务更具挑战。

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有效化解三重压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此,报告建议,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经济建设始终是中心工作,经济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在当前疫情的特殊形势下做好对企业的服务保障和对民众的民生保障尤为重要,要牢牢稳住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畅通企业物流货运通道并发挥好平台企业在解决“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矛盾中的作用,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行业、企业和人群等的金融支持。

报告还对未来的政策取向,给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建议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激发各类微观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投资需求的提升。“消费需求的释放关键在于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建议推出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从收入倍增和数量倍增两个维度展开、推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中间步骤,这不仅需要政府从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方面深化改革发挥好二次分配作用,在面临疫情冲击的情况之下也需要用更大力度的减费降税政策放水养鱼保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在一次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2022年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稳定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一系列新基建投资可起到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作用。”报告指出。

第二,建议加快供应链、产业链补短板,攻关核心技术,提升关键领域的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化解供给冲击的能力。其中,面向2025年,要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化,推动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实现大幅提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型。在此阶段目标之下,相关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可以适度加快进度,以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为稳增长注入新动力。

第三,建议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借助制度型开放所带来的外部力量推动内部制度变革,以改革促发展,扭转预期转弱趋势。“预期转弱,仅靠宽松政策还不足以扭转,必须向改革、开放要发展红利。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内部力量,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羁绊,应该借助外部力量对改革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应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参与到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国有企业、贸易和环境等议题的双边和多边谈判中去,对照最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将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原则以法律形式落实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界定上去,赋予市场微观主体更大的经济上的自由选择权,营造不同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法治市场环境,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以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对抗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