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密麻麻的点阵里,盲人靠指尖去触碰小方格中凸起的点。依托触觉,他们要在代表不同拼音字母、声调和符号的1到6个小凸点中,去理解作者表达的文字内容。

 

盲文图书出版流程复杂、周期较长、成本较高,我国盲文书籍每年出版量仅有1000余种,供不应求情况突出。如今,有声书、电子书、无障碍电影等新技术下的无障碍格式版本,让盲文书籍不再是阅读障碍者获取信息的唯一选择。

 

2022年5月5日,《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正式生效,我国成为条约的第85个缔约方。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版权领域的人权条约,该条约生效后,将进一步保障我国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和教育的权利。

 

2018年5月16日,黑龙江齐齐哈尔,视障市民在图书馆内阅读盲文书籍。图/IC photo


靠“摸”和“听”的世界

 

与明眼人看见世界不太一样,阅读障碍者们认知世界靠的是“摸”和“听”。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视力残疾人约1732万。这意味着,每80余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位视力残疾人。对于他们而言,阅读成为了一种不太好克服的障碍。

 

阅读障碍症是大脑综合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不能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和拼写障碍症。视障儿童在接受盲文教学时,最大的困难是摸读和书写的转换。“摸是从左到右,但写要从右往左。这种‘正摸反写’的过程,让一开始学习盲文的孩子们感到吃力,因为他们要不断去完成认知和思维上的转换。”宋静芳说。

 

宋静芳是武汉市盲童学校的一位语文教师,从业已有32年。在这所从小学到高中的一贯制学校中,像宋静芳这样从事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老师,一共只有8位。少数省份的一些盲人学校,会设置幼儿教育,在这个阶段,患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们,会较早地接受盲文学习,但大多数盲人学校将盲文学习的课程放在了一年级。

 

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在宋静芳这里就略显复杂艰巨。与她一样的语文老师,需要把学前教育任务“揉”进一年级上、下两个学期里。其间,他们要尽全力教会孩子们如何进行盲文点位、如何根据拼音识别声母韵母相对应的盲符、如何把盲文写字板下面的纸夹好。


江苏南京一盲人学校内,老师正在为学生们讲课。图/IC photo

 

传统的盲文学习,被看成是视障儿童要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就像阅读和书写前,必须要认识汉字。反复练习是打牢基本功的前提。除了规定的教学教材外,在课外书籍的推荐上,给予老师的选择范围也并不大。如何让孩子们接触文化产品也成了一个问题。

 

据了解,在全世界每年出版的数百余万种图书中,只有不到10%的图书,以无障碍格式版供阅读障碍者使用。“以我个人的从业经历来看,在特殊教育这个方面,针对各个年龄段视障孩子提供的盲文书籍缺少系统性。”宋静芳认为,除了书少外,也缺少合适的书。


此外,宋静芳还表示,低视力的学生对文字印刷的放大需求并不一致,但就目前的课本教材来看,印刷字体字迹的统一性,难以满足特殊教育中的个性化需求。实际上,这与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盲文书籍制作、图书版权等都有关系。

 

在版权领域,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保障视力残疾人等阅读障碍者平等欣赏作品和接受教育的权利。1991年6月1日施行的《著作权法》规定,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有了版权“特赦”,盲文出版的渠道开始拓宽。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7年9月至今,在中宣部、财政部等五部委的共同支持下,组织实施了“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数字时代下,以有声书为代表的无障碍格式版本,给阅读障碍者提供了数字阅读福祉。阅读障碍者可以通过听觉来更便利地感知世界。

 

明确“无障碍格式版”范围

 

《马拉喀什条约》于2013年6月27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通过,由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该条约要求各缔约方规定版权限制与例外,以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欣赏作品和接受教育的权利。2013年6月28日,中国签署了《马拉喀什条约》,成为首批签署方之一。

 

此前的《著作权法》,其相关条款内容,在日后逐渐暴露了盲人文化服务交叉领域内的一些问题。“在以前的《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制度与后来所说的无障碍格式版本存在矛盾,因为以前只提到了传统的盲文出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开忠告诉新京报记者。

 

2020年11月11日,《著作权法》完成第三次修改,并于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将合理使用情形由原来的“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扩展到“以阅读障碍者能够感知的无障碍方式向其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

 

4月20日,四川阆中,盲人在图书馆里阅读盲人读物。图/IC photo


这其中,还明确“受益人”的范围,不仅包括盲人,还包括更广义的视力障碍者和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也明确了“无障碍格式版”的范围,其大大广于传统的盲文版,包括大字号版、有声读物以及电子读物。

 

修改后的《著作权法》与《马拉喀什条约》中“无障碍格式版本”的内容保持了一致。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马拉喀什条约》。今年2月,中国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交存了《马拉喀什条约》批准书。

 

毫无疑问,《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正式生效后,将极大丰富我国阅读障碍者的精神文化生活。胡开忠认为,它将为我国阅读障碍者使用作品提供便利,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优质作品,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利用社会文化知识。

 

胡开忠还提到,版权领域的人权条约,从宏观角度来讲,它还达到了人权平等。“他们(阅读障碍者)在获取文化和接受教育方面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使他们在文化教育方面与其他人处于平等地位。”

 

根据条约,其中一项强制性义务指出,缔约国必须允许境内被授权实体向境外被授权实体和受益人提供无障碍格式版作品。

 

胡开忠告诉记者,条约生效后,作为缔约国,我们可以向国外获取无障碍格式版的作品,从而可以满足拥有不同需求的读者。同时,根据规定,我们也可以向境外输出自己的文化作品,这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树立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人权的良好形象。

 

如何落地实施?还需完善配套制度

 

《马拉喀什条约》生效后,该如何落地实施?细化阅读障碍者的保障机制是不少专家学者的共同呼声。

 

据胡开忠透露,目前《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正在修订,将会进一步细化原先相关条款,并有可能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2019年8月,上海书展上,市民在体验有声读物,有声读物的出现为阅读障碍群体进行阅读和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图/IC photo


“通过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或者以后出台的《马拉喀什条约实施办法》,以及其他的行政规章,来加快相关匹配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把这个条约落实好。”胡开忠称。

 

此前,据中宣部版权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版权局将做好《马拉喀什条约》实施工作,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制定切合中国实际的实施办法,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无障碍图书联合会加强合作,推动无障碍格式版跨境交换。

 

此外,记者从国家版权局获悉,在做好条约落地制度设计的同时,国家版权局也将加强对被授权者的指导和监管,规范作品无障碍格式版的制作和提供。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