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出台,“十四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力争达到76.5%。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近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北京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里程将达到1600公里,道路交通指数将力争控制在5.48,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预计将达到76.5%。

 

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降低排放是《规划》的重点任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例如,加快推动小客车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运用科技、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降低小客车使用强度。强化核心区交通管控,让核心区“静”下来。

 

此外还提出,要制定实施“限油推电”调控政策,推进交通行业车辆“油换电”;统筹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布局建设;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分阶段实施低排放区、超低排放区等管控措施。

 

到2025年,轨道交通总里程力争达到约1600公里

 

根据《规划》的要求,“十四五”时期,首都功能将明显提升,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服务需求将产生新的变化。其中,将突出 “人本化”“绿色化”等特征,更加注重由车本位向人本化转变,更加注重低碳环保。

 

记者了解到,《规划》共安排11项重点任务,围绕“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以及“综合、绿色、安全、智能”交通方面内容。

 

在优化供给方面,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的主力,将承担更多的客流分担比例,坚持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提升并重,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融合发展,并推动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融合,打造便利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力争达到约1600公里,地面公交干线准点率达85%。

 

具体来看,《规划》也明确了一些细分任务目标。例如,推进昌平线、亦庄线等城市轨道交通郊区线提速改造;加快市域快线建设和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等市郊铁路改造,构建全域快速轨道网;提升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融合度,实现“一套体系、一网运营、一票通行、一站安检”;促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功能融合、线网融合、站点融合、运营融合,持续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减少长、大线及其与轨道重复线路,增加接驳微循环线路;统筹公交和轨道站点规划,形成疏密有致、互为补充的站点布局,提升站点覆盖率,缩短两网车站之间换乘距离,实现公交和轨道服务“一张网”。

 

慢行交通也是提升供给的重要方面,《规划》明确要“持续优化慢行出行环境,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具体目标是,构建广泛覆盖、连续安全、环境友好、彰显文化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体系。加强道路慢行系统与园林绿道、滨水道路三网融合。优先保障慢行路权,打通慢行交通线路堵点、断点。实施路口精细化设计,推动慢行友好化改造。

 

加快推动小客车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停车管理和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一直是北京交通治理工作的重心之一。本次出台的《规划》对这些方面依然有明确要求。

 

对于停车管理,要巩固停车改革成果,构建科学合理的静态交通体系。在分类施策的总体思路下,区分居住停车和出行停车,坚持区域差别化发展原则,在城市不同圈层范围采取不同的供给和管理策略,缓解居民的停车压力,强化停车“以静制动”作用。

 

而在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方面,要深化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精细化调控交通需求。以优化出行结构为目标,从源头、方式、时间和空间调控等方面综合施策、调控需求。

 

此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例如,加快推动小客车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运用科技、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降低小客车使用强度。强化核心区交通管控,让核心区“静”下来。

 

在减少交通碳排放,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方面,《规划》明确,制定实施“限油推电”调控政策,推进交通行业车辆“油换电”。按照共享充电设施理念,统筹充换电基础设施和加氢站布局建设。加强交通污染及排放治理,有效控制移动源污染。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分阶段实施低排放区、超低排放区等管控措施。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