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早上7点,刘东就从家来到了单位。从当日7点到次日7点,他这一个班儿需要在单位值守24小时。

 

刘东是东城区急救站站长,一位特殊的“大白”。东城区急救站共有16名医护人员、司机组成转运车组,成为昼夜兼程的“摆渡人”。刘东则是这群“摆渡人”的“总指挥”。

 

到单位后,刘东先看了看前一天的转运情况,再安排当日转运车组的人员,大概7点半左右,医护人员和司机都到位了。“16名医护人员和司机,一天4个人,保证两个车组能随时调动。一个车配备一名医护人员。”刘东说。

 

东城急救站转运车辆正在执行转运任务。受访者供图

 

从4月22日开始的北京本轮疫情已经持续了20多天,近几日每天需要转运的人数都在减少。“这几天已经降到个位数了,前段时间每天都是两位数,尤其是4月28日,一天转运了70多人。”转运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但无论是出发前的调度安排,还是途中的注意事项,抑或是归来后的消杀监测,事无巨细,刘东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他说,这是经历过一轮又一轮与病毒“短兵相接”后的“百炼成钢”。

 

  • 对话

4月以来已转运400多人,最多一天转运70多人

 

新京报:目前每天需要转运的人员多吗?你们转运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刘东:最近几天转运的人数在逐渐减少,一天大概也就几个人。比如5月12日这天,接到的第一单是在11点10分,安定门街道有两个老人是密接人员,需要转运到集中隔离场所。

 

转运的流程,首先是转运小分队通知我们关注安定门街道,有两个密接人员。转运小分队会同时通知街道。由于这两个密接人员是老人,街道会先跟他们联系,确认其身体状况可以接受集中隔集,并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再向相关部门要隔离酒店的房间,确定了隔离酒店房间后,再正式给我们派单子。我接到转运单后,会通知车组人员准备出车。车组人员先与街道和酒店核实相关信息,再联系转运人确定适合的上车位置。然后我们的转运人员穿上防护服就可以出车了。

 

接到转运任务后,穿戴好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准备出发。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需要你们进行转运的主要是哪些人员?

 

刘东:被转人员大致分为三种:首先是要送往指定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的人员;其次是确诊病例的密接人员,需要送往指定地点集中隔离,这部分占比是最大的;最后一部分就是集中隔离后有就医需求的人员,我们需要将他们送往指定的医院。

 

新京报:最多的时候你们一天需要转运多少人?

 

刘东:本轮疫情是从4月22日开始的,前期我们每天需要转运的人数都有两位数,尤其是4月25日到4月29日这几天,每天需要转运的人数都比较多。比如4月28日这一天就转运了70多人。从4月下旬以来,我们东城区急救站已完成转运400余人。

 

遇到这种人员比较多的时候,我们的救护车就负责转运风险比较高的密接人员,比如确诊病例的同屋或家属。其他的次密接人员,比如确诊病例同楼层、同单元的人员,利用中巴车来转运。

 

不敢多喝一口水,不知道下一次任务什么时候来

 

新京报:疫情期间的转运工作与平日的院前急救有何不同?

 

刘东:新冠疫情发生后,东城区急救站的应急车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尤其是承担转运工作后,我也是第一次调度这么多车辆。平日的院前急救,我们将病人送到医院后,当次任务就结束了。但疫情期间的转运工作性质不一样,之前的准备工作和之后的消杀工作会占一大部分时间。一个车组人员多的时候一天要转运四五车次,平均一次3个小时,最长的时候要5个小时。不仅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也大大增加。

 

转运小组接到密接人员后,医护人员正在关闭车门。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每次转运的任务,接触的都是风险较高的密接人员,对司机和医护人员有何要求?

 

刘东:每一次接送被转人员,都意味着面临风险。转运车组人员按照常规要求要穿医用防护服,戴医用帽子、护目镜、面屏、N95口罩、手套,工作时喝水、去厕所都很困难。每完成一次转运工作,车组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彻底的消杀后才能休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不敢多喝一口水。因为不知道下一次任务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这一趟转运需要几个小时。

 

所以对于每名转运工作人员来说,辛苦、劳累不言而喻。但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转运人员始终保持待命状态,“见缝插针”地吃饭、补觉已经成为常态,最长一次连着8天没回过家。

 

工作压力自我疏解,已经“百炼成钢”

 

新京报:像这样持续高强度工作,你们心里有没有压力,如何排解?

 

刘东:压力肯定是有的,我们都是自我疏解,有时候可能叨唠叨唠就好了。疫情从发生到现在已经是第三年了,像我们急救人员从一开始就承担转运的工作,各种情形都经历过,也就练出来了,算是“百炼成钢”了。

 

今年3月份东城区疫情中,转运车辆接两位学生出院。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北京已经经历过好几波突发疫情,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东:从2020年以来,北京经历了多次突发疫情,我感觉团队合作是最重要的。转运工作的高效率运行,离不开车组人员的全力付出和默契配合,更离不开全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包括卫健委、街道、社区居委会、隔离酒店等,现在的流程已经很畅通,我们的转运任务也开展得越来越顺利。

 

当然,无论是日常工作中的院前急救,还是疫情防控中的人员转运,我都希望越少越好。因为我们的每一次出动,都意味着群众多一分危险与病痛。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