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邻居好,大家都在接龙购买生活物资,我也推销一波自己的学生,我带2022届本科生(学院也有研究生),专业有生物医学工程、食品和制药工程专业,各位热心邻居的公司如果正好招人,岗位合适,欢迎向我‘砸来’。”
 
不团蔬菜不团水果,在小区群里求团毕业生。近日,因为在小区群里发布推销毕业生的消息,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辅导员朱旭火了。5月16日,朱旭告诉新京报记者,这只是自己的一次奇思妙想,没想到能有这样的效果,“信息发布没多久,就有十几个邻居加我好友,都跟我说有招聘需求。”

4月3日,朱旭在小区群里发布消息推销毕业生。受访者供图

转发企业需求、收集学生简历、跟进求职进展……朱旭忙得不可开交。但成果不错,目前,她已成功帮11名应届毕业生和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
 
记者了解到,这样灵活推进就业的形式并非是毕业季的临时“抱佛脚”,上海理工大学每年都会针对就业数据进行分析,以学生需求作为出发点,遵循学生个人发展,多渠道、多途径、多切口为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高质量就业服务。
 
5月16日下午,新京报记者对话朱旭,揭秘这次特殊的“团购”背后的故事。
 
“只是一次奇思妙想,没想到能有这样的效果”
 
新京报:当时为什么想到在社区群里发消息推荐毕业生?
 
朱旭:在上海本轮疫情之前,我作为辅导员,负责了一场学院的线下招聘会。本来是3月下旬要召开的,但因为疫情转到了线上。之前统计意向的时候,有60多家企业报名参加线下的招聘会,但转到线上之后只有19家企业。根据当时的企业报名情况,我就想到可能这一届学生的就业压力会比较大。我自己心里也很担心。
 
疫情发生之后,很多邻居就在小区群里接龙团购一些物资。那会儿“团长”这个概念刚刚兴起,当时我就在想,有没有人会“团购”人才呢?
 
特别巧的是我正好住在张江,附近有很多生物医药公司。我就想,如果有邻居在这些企业上班,如果这些企业有招聘需求的话,那我把推荐毕业生的消息发在群里,说不定就有回应。
 
新京报:消息发出后,你在做什么?
 
朱旭:消息发出去之后,我就在不断地看手机。因为发出去的时候,我也很忐忑,当时也是鼓足了勇气才试一试的。怕没人理我,冷场了。
 
但特别开心的是没几分钟就有十几个好友申请,跟我说公司有招聘需求。还有一个邻居邀请我加入“生命科研招聘求职人才库”。我也对“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有了特别深的感触。这只是我的一次奇思妙想,没想到能有这样的效果。

消息发出没多久,朱旭就收到了不少邻居发来的招聘需求。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后续你还做了哪些事情?
 
朱旭:我主要是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把跟我们学院契合度比较高的招聘需求,及时发布在年级就业群里,这个群有我们学院这一届所有的本科毕业生;其他的硕博士的招聘需求,我就转发给相关的辅导员。
 
第二件事就是向学生们收集简历,我统一打包发给企业。当时主要想的是,如果学生个人投递简历,我可能无法第一时间知道有哪些同学投了简历,也无法进行及时跟踪。我打包发简历的话,一方面会了解学生的就业进展,更高效;另一方面我也会在简历上把把关,给企业留下一个好印象。
 
新京报:有统计过收到过多少企业的招聘需求吗?有多少同学拿到offer了?
 
朱旭:这个没有具体统计过,但其实企业还是蛮多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借此机会我们学院也跟很多企业有了进一步的联系,也给2023届的学生搭建起了就业的平台,从长远看也是很好的。
 
我是4月3日下午发的消息,到昨天(5月15日)一共有11个同学成功拿到了offer。
 
帮助学生就业,引来其他老师“抄作业”
 
新京报:学生知道你是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就业的吗?
 
朱旭:他们之前是不知道的,这两天看新闻才知道。我没跟学生们说过这件事,因为我觉得我能帮助他们找到工作就好,他们不用去了解过程是什么样的。
 
这两天知道了之后,很多学生都在微信小窗我,“啊,老师原来你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啊。”
 
新京报:但你默默在背后做了很多工作,工作量是不是很大?
 
朱旭:是的。前期我和另一位辅导员将已就业、未就业的学生分类标注,对于未就业的学生会根据不同原因分类标明。后续根据企业的招聘需求匹配适合的学生重点推荐。从一开始的简历投递到最后的录用,每一个关键节点我都会和邻居还有企业的HR了解学生的表现。
 
如果学生进展很顺利,那我只需要提醒一下后续的注意事项就可以。如果没有收到面试机会或者面试无果,我会及时跟学生反馈,让他们试试投其他岗位,或者给学生推荐一些匹配度更高的工作。
 
工作量其实还蛮大的,需要一直盯着手机和电脑跟各方沟通,一个学生可能会沟通好几轮。但我觉得跟在学校一线一直坚守的老师们相比,他们更辛苦。
 
新京报:会不会是因为住的地方恰好生物制药类的企业比较多,所以你才推荐毕业生比较成功?
 
朱旭:还真不是。我觉得这种方式也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因为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居家工作,学生要就业,企业也要招聘,双方都有需求。
 
我的巧合在于周边的企业大多是药企,正好跟我带的学生专业契合度比较高。但是无论岗位是否和自己负责的专业契合,都可以把这种招聘信息共享给学校其他学院的老师,资源共享。
 
我们学院也有一个老师知道了我的做法之后,马上“抄作业”,也在社区群里发了“团购毕业生”的消息,直到今天还一直有新的企业在跟老师对接。我真心建议,带毕业班的老师可以试一试。
 
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 “每天都有不一样的体验”
 
新京报:居家期间,你还做了志愿者?
 
朱旭:是的。我从3月中旬开始在校区担任楼栋志愿者,主要是负责巡逻和帮忙拿快递。因为宝宝才一岁,我一直没打疫苗,所以没办法做内场的志愿者。
 
新京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辅导员工作的?
 
朱旭:我是2015年9月份入职上海理工大学的,一直在做辅导员的工作,至今已有7年了。今年已经是我第三次带毕业班。
 
我很喜欢做学生工作,可以接触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的学生生活,每天都有不一样的体验。他们拿到了什么奖项、生活里有什么烦恼、需要老师提供哪些帮助都会告诉我,他们的喜怒哀乐也都愿意跟我分享。对我来说,最幸福的感受莫过于此。
 
新京报:关于这次特殊的“团购”,你有什么感受?
 
朱旭: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是一个辅导员,我很自豪”。刚开始我在小区群里发信息的时候并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但很快就有邻居直接在群里问我是不是辅导员。我觉得辅导员的身份被认可了。同时我也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了一个桥梁,帮助学生成功就业,这也很有价值。
 
还有一个感受就是邻里之间的温情。说实话,疫情之前我跟邻居之间其实不过是“点头之交”或者没有交流,但这次很多人都主动加了我微信,很积极主动地配合人才招聘,让我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温暖。
 
新京报:目前正值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你有什么想跟毕业生说的吗?
 
朱旭: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挑战,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还继续、持续招聘的企业一定有这三个特点:一是在行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二是在行业领域内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三是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的就业中心,毕业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发布招聘信息,所以学生们要主动出击,去把握每次的招聘机会,简历投起来!相信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和学习,成长也会很快!

也希望大家可以和老师常沟通,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疫情总会结束,大家的未来才刚开始。虽然当下很难,但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怕麻烦老师,主动和老师联系,一起规划未来,相信和老师多沟通要比海投高效。还没找到工作的同学也别灰心,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积极的好心态去面对每一份挑战。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