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北京一考点外,老师与考生击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几乎无一例外,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会成为热门话题。2022年的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各版试卷的高考作文题目均已出炉。其中,北京卷的作文题再次以其多元化和开放性引发关注。

今年北京卷的三道微作文分别是,校学生会成立新社团“悦读会”,要拟一则招新启事,请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为核酸检测点设计两米间隔线标志,并写出设计理由;请以“像一道闪电”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两道大作文则分别是,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整体而言,无论是微写作还是作文题,今年的北京卷都提供了相当大的开放性,有助于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与时代特性相结合,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高考作文命题方向。

多元话题考验考生想象力

多元化的话题,无疑会极大地考验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此次北京高考作文里的微写作——为新社团“悦读会”拟启事一题,考查了学生对“阅读”与“审美”的理解。学生需要跳出“应试”角度,有主动阅读的习惯与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何为阅读,以及阅读对审美的影响。

日常有阅读积累的学生会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会在考场上心生“碰上对口题目”的喜不自胜感。而题目中的学生社团元素,对于即将告别中学生活、有望步入大学的考生而言,无疑也是一次带着些许憧憬的尝试。

另一道微写作题目,以“像一道闪电”为主题写诗,无疑会让许多人会心一笑。流行网络用语中有与之类似的“瘦成一道闪电”,还有许多其他理解方向,可以充满童趣,可以描绘身边世界,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物……而抒情文或小诗的体裁要求,也让学生拥有更开放的选择空间和发挥空间。

关于“学习”的古今对比,则是一道充满思辨性的题目。学海无涯,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之中。学什么、如何学、怎样学得好,都是值得思考和实践一生的命题。

对于考生而言,要写好这一题目,同样要跳出应试学习的固化思维,将“学习”置于一生的大背景之下进行思考。既要对古代的“学”有清晰认知,又要对当下的“学”有独立思考。

“核酸检测两米线标志设计”与“在线”这一小一大两个题目,则与时代大背景相结合。在新冠疫情之下,这一届高考生度过了与学长们不一样的高中生活。无论是线下戴着口罩做核酸,还是线上网课,都与紧张的高三一起成为一生的记忆。

同时,“两米线标志设计”需要考生的想象力,也考查学生准确表达的说明文能力。“在线”也有着极大的开放性,考生可以从多种角度铺陈这篇记叙文。

▲6月7日,北京一考点外,送考老师跟学生合影。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充分体现多元化选拔目的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一篇优秀的作文也需要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支撑。

尤其是,相比那些答案唯一的题目,作文有着极大的变量。每年高考的作文题目都不同,时代背景也不相同,考生能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多少也有运气成分。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开放性越强、对思辨要求越高的作文题,就越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越有利于那些习惯独立思考、知识更丰富的学生。对于那些没有独立思考习惯的考生而言,这种全开放题目反而会令其无从下手。

实际上,“开放性”已经成为近年来北京卷作文题的重要倾向。比如2016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题之一是“神奇的书签”,就有着相当大的想象空间,又与阅读、书籍和学习等元素的关联,具有明确但宽广的正向空间。而且,这个作文题并没有提供参考文字材料,也使得考生的思维不受局限。

因此,也有教育专家指出,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正由“全命题作文”向开放性“话题作文”转变。相比前者,“话题作文”更趋向于思维的多元化。这不仅仅是考试层面上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教学方式的转变,甚至是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在许多人看来,方块字、古诗词、名家散文……无不体现着语言与文字之美。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却时常因为应试需求,被硬生生割裂为一个个考点,异化为一个个标准答案,因此变得枯燥乏味,也让学生染上“思辨缺失症”。

高考本身就是一次选拔考试,赋予高考作文题更大的开放性,其体现的实际上是一种多元化选拔目的,更需要考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日常积累和独立思考能力,而这也无疑更接近语文教学本身。

这次高考北京卷的作文试题,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这样的多元化和开放性。那些平日喜欢阅读、积累和思考的考生,想必会喜欢这样的作文题目。

撰稿 / 叶克飞(专栏作家)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