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宣部举行第七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介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平均每天约有超过6.9万艘次船舶进出港,飞机起降2.68万架次,快件处理接近3亿件。高峰时,平均每天铁路开行旅客列车超过1万列,高速公路流量超过6000万辆次,“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

 

中宣部举行第七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徐成光说,未来建设交通强国的重点工作是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包括构建高效率的“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提升重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改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建设安全可靠的物流供应链网络,保障国内运输畅通,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快交通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等。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目前,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正在加快川藏铁路及公路配套工程、出疆入藏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航设施及综合交通枢纽等一大批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

 

针对公众关注的“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和6月4日D2809次列车脱轨事故,发布会也作出了回应。

 

中国民航局副局长董志毅介绍,“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局启动了事故技术调查工作,4月20日,对外公布了事故调查的初步报告和情况通报。目前,事故调查部门正严格按照调查程序,持续深入开展残骸及资料证据检查、飞行数据分析、实验验证等相关工作。后续,随着调查工作的推进,民航局将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发布事故技术调查的情况进展和相关信息。在“3·21”事故发生之后,民航局立即开展了行业安全大检查,在全行业大力开展“安全吹哨人”行动,充分调动广大一线员工参与安全管理、报告安全隐患的积极性,以便更及时、直接发现并防范民航安全运行中的风险。

 

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介绍,6月4日10点22分,由贵阳北开往广州南站的D2809次列车行驶在贵广线榕江站进站前的月寨隧道口时发生了脱轨,造成2名列车人员和10名旅客受伤,1名动车组司机不幸殉职。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会同当地政府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善后工作。通过初步调查分析,事故情形是:当地连续降雨并短时强降雨,列车高速运行中撞上突发溜坍侵入线路的泥石流,导致7号、8号车发生脱轨。

 

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立即开展汛期安全大检查,目前正在对重点地区、重点线路开展隐患全面排查,重点加强对隧道口、高坡路堑地段的看守巡查。同时,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监测,全面落实铁路沿线行车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建立铁路值班电话与公安110报警服务台互通机制,进一步筑牢汛期安全屏障。

 

关注1

民航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枢纽建设

 

董志毅介绍,民航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持续加大,民航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已达到8000亿元,2020年到2021年连续超过千亿元,创历史新高。其间,共新建运输机场67个、迁建15个,运输机场的数量达到250个。新增跑道84条,航站楼800万平方米,机位3000个,全国机场总设计容量超过14亿人次,设施容量紧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由单一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转段进阶”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将以突破资源容量瓶颈为重点,加快完善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体系。重点围绕加快枢纽机场建设、完善非枢纽机场布局、推进存量设施提质增效、打造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等方面,继续加大建设投资力度,稳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是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民航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稳步推进机场、空管、科教等重大项目建设。1-5月份,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3.2亿元,和去年同比增长6.6%。

 

关注2

去年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比超七成

 

安路生介绍,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有力促进了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主要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建设,加大投资支持力度,2021年底西部地区铁路比2012年增加了2.3万公里;服务区域发展,通过优化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铁路网布局,助力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

 

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乘务人员打出“热烈庆祝京张高铁开通运营”的条幅。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铁路运输能力大幅提升,每年铁路货运的80%用于运输煤炭、化肥、粮食、石油等国计民生重点物资。同时,推出了高铁货运、冷链运输、集装箱班列等货运新产品,初步形成了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中欧班列累计开行了5.5万列,有力保障了我国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运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数量增长了1.4倍,解决了高峰期运力严重短缺问题;复兴号动车组持续扩大覆盖范围,2021年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比达到了73.6%;人民群众出行由以往的“走得了”已经转向了现在的“走得好”。

 

“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实施一批规划重大项目,完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优化普速铁路网布局,解决西部铁路“留白”太大的问题,大力发展城际、市域铁路,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关注3

全国234家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

 

在回答新京报记者的提问时,董志毅介绍,民航局在认真研判未来五年形势任务的基础上,确定把智慧民航建设作为行业“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主要目标是建成“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智慧民航体系,使民航发展的方式实现深刻变革,使其安全基础更加牢固,运行保障更加高效,运输服务更加便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中国民航局副局长董志毅。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今年1月份,民航局专门印发了《智慧民航路线建设图》,进一步提出将智慧航空运输和产业协同发展作为智慧民航建设的重点内容。其中,智慧航空运输主要任务是构建高效安检、快速通关、无忧签转、“有空就座”,以及便捷舒心的旅客服务生态和高效的航空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空中交通服务的全局化、精细化、智慧化运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机场运行协同化、服务人文化、作业智能化、建养数字化,打造一体化创新型的数字政府和监管平台。产业协同发展主要是通过构建“民航+数字产业”的共同体,以及“民航+先进制造”产业链和“民航+绿色低碳”的生态圈,推动5G、北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在民航的应用,打通先进装备制造、维修、运营的全产业链条,采用绿色核心技术、可持续燃料、新能源装备,实现产业和行业的深度融合,以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智慧民航建设在机制保障、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比如,现在全国234家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40家千万级机场开通了“易安检”服务,安检通行效率提升了30%。行李跟踪系统也实现了射频识别“串线成网”。通过这些智慧赋能,进一步提升了民航运行的效率,改善了民航服务的品质。

 

关注4

快递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

 

国家邮政局副局长戴应军介绍,邮政快递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国、深入乡村、通达世界的邮政快递网络,高铁快递、航空快递运能不断增强,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智能设施、装备加快应用,快件最高日处理能力近7亿件。快递网点目前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已经超过80%,年人均快递量近77件。十年来,邮政业业务收入从1980.9亿元增长至12642.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2.9%,与全国GDP的比值从0.37%提升到去年的1.11%。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长到1083亿件,是原来的19倍,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运送快件的货车到达后,快递点工作人员迅速将货物搬上传送带。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国邮政快递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本质上来说还是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能力需要加快提升;服务品质需要加快提升,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还比较粗放;治理能力需要加快提升。

 

他表示,国家邮政局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几项工作,重点增强与综合交通枢纽协调发展能力,推进各类邮政快递枢纽建设,加快国际寄递网络建设步伐,加大公共性快递业分拣处理中心、智能投递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快递业务成本分区、服务分层、产品分类,稳步实现合理定价、优质优价。支持发展约定投递、改址投递、改时投递等精准服务,综合运用无人机、无人车,鼓励开展无接触投递。深入实施“两进一出”工程,在“快递进村”方面重在持续提高质效,在“快递进厂”方面重在加快形成规模,在“快递出海”方面重在保障安全可靠。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