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市党代表、密云区区长马新明做客新京报千龙网党代会访谈间。马新明谈到,今年密云区成功打造了“密云先锋”品牌,涌现出4万多名共产党员在各行各业、大街小巷,联动起数十万群众,在“保水保生态”“乡村振兴”“绿色高质量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岗位建功”等领域,起到模范带头、积极示范作用。京郊大地,“密云先锋”党建旗帜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而在密云区工作、生活的人们,已掀起“争先创优、争创一流”的热潮。

 

过去五年,密云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指标已全部达标,“两山理论”创新示范基地、中国首批水生态示范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实至名归。未来五年,密云区将发挥“密云先锋”党建引领作用,立足生态优势,形成生态+农业、文旅、科创、研学、康养等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乡村振兴的“密云样板”。

 

市党代表、密云区区长马新明做客新京报千龙网党代会访谈间。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谈党的建设

密云为何打造“密云先锋”?

 

新京报:今年,人们在密云区的公共场合,总能见到“密云先锋”字样的旗帜和制服,这是怎样的安排?

 

马新明:“密云先锋”是密云区今年重点打造的党建品牌。共产党员的职责使命就是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在“急难险重”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在,密云区有4.7万名党员。密云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密云水库建设和守护者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密云区委推动全区党员争当对党忠诚、为民服务、保水保生态、乡村振兴、勤勉敬业、攻坚克难、创新发展、遵纪守法等各行各业的“密云先锋”,为建设美丽北京、谱写现代化密云篇章作出贡献。现在,在密云各行各业、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密云先锋”身影,这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京报:“密云先锋”目前取得的效果如何?

 

马新明:“密云先锋”品牌建设的效果,有五个带动作用。一是带动争先创优,全区广大党员踊跃参加“密云先锋”行动,在“保水保生态”“乡村振兴”“绿色高质量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岗位建功”等领域,掀起了“争先创优、争创一流”的热潮。

 

二是带动了攻坚克难。激励党员充分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一线,做到了“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先锋典型。比如二十多年如一日守护密云水库“无价之宝”的保水先锋段小龙,扎根深山沟致力于“甜蜜事业”的“蜂博士”罗其花,用实际行动守护密云区百姓健康的“疾控先锋”张继松等。

 

三是带动了保水富民。动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保水保生态作为首要任务,把“生态密云”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广大“密云先锋”带领群众,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当好密云水库守护人和“两山理论”守护人。如,溪翁庄镇尖岩村党支部凝心聚力抓党建,引领发展促增收,打造了乡村振兴“密云样板”;大城子镇苍术会村党支部促进产业振兴,用“百年红梨获新生”的成果,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四是带动了作风转变。密云区坚持将“密云先锋”行动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锻造了一支听党号令、信念坚定、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在全区形成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生态环境,凝聚起强大的奋进力量。

 

五是带动基层治理。密云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持续增强。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依托“1+10”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全区党员主动联系服务47.7万名群众,宣传贯彻政策部署,深入倾听群众呼声,做好群众思想动员,引领带动群众共建大美密云,切实做到了“群众有期盼、组织有回应,群众有需求、党员有行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牢了初心使命。

 

6月28日,北京会议中心,市党代表、密云区区长马新明。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谈生态涵养

生态保护如何与产业协同发展?

 

新京报:密云水库近况如何?密云怎样守护首都这“盆”水?

 

马新明: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充分肯定密云人民为保护密云水库作出的贡献,勉励我们再接再厉、善作善成,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密云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保水、护山、守规、兴城”总体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水富民、绿色发展、特色一流”,守护好密云水库,守护好绿水青山,努力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为了全力守护好密云水库,我们构建了“5+2”保水体系。2021年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35.7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全市最强,湿地面积全市最大,林木绿化率达75.3%,PM2.5年均浓度在全市率先进入“2”时代,生态服务价值占全市的26%,为全市最高。密云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并成功创建了“中国天然氧吧”。

 

新京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密云区在做哪些工作?

 

马新明:首先,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全力守护好密云水库。其次,密云区还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由科学城东区、中关村密云园、生命健康小镇、生态商务区组成的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发展带,发挥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引擎作用。推动以京沈高铁密云站为核心,涵盖冰雪小镇、密云国际马拉松公园、关停矿山修复与利用的时尚运动和体育旅游发展带建设;打造云蒙山景区与鱼王美食街、滑雪场等有机融合的休闲美食和旅游度假发展带;建设以京承高速为轴线,沿线布局文化景区景点、特色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综合体的京承文化旅游发展带;打造中华蜜蜂小镇、古树名镇、北京长寿之乡(健康长寿小镇)等特色小镇,形成发展带规模效应,实现保水富民、绿色高质量发展。

 

再次,做优密云特色农业发展。密云区按照“继承、创新、提质”的思路,围绕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着力打造“特色蜜、水库鱼、环湖粮、平原菜、山区果”,推动密云农业向现代、有机、绿色转变。密云通过土地复耕和土地流转,建立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实现适度规模化发展。通过政策支持指导,建立密云农业标准,完善特色产品名录,提高产品质量。制定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助力农业集团化发展,打造“密云八珍”等知名品牌,带动密云农业品牌提升。探索都市型农业发展,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农旅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

 

比如,今年密云区推动“一主二优三特色”的果品产业发展,产值超过3亿元。“一主”以30万亩板栗为主。“二优”是优质苹果和优质梨基地,全区栽培面积4万亩。“三特色”是特色葡萄、樱桃、李子等,全区种植面积2.5万亩。同时,密云区为了持续提升“蜂盛蜜匀”影响力,建成绿色无公害蜂产品生产等基地20个,蜂群数达到13万群,占全市蜂群总量的45.2%,密云成为“北京养蜂第一大区”,有力带动农民增收。

 

最后,密云区大力推动生态文旅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大项目落地,全年完成21个乡村精品酒店,提升160个星级精品民俗院落,改造100个特色民宿。为了适应新变化,密云区修订《密云区乡村民宿评定标准》,实施“十百千”密云文化主题民宿工程,即开发十条人文民宿精品游线,打造百家人文民宿品牌,培养千名乡村旅游人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总之,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密云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群众更富了,人民更幸福了。

 

市党代表、密云区区长马新明畅谈密云发展建设成果。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谈粮食安全

 

新京报:密云怎样保障首都“菜篮子”“米缸子”?

 

马新明:保障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密云区以推行“田长制”为抓手,抓好责任、保护、建设、利用和监管关键环节,完成粮食安全任务。

 

第一,夯实主体责任。年初,相关部门签订粮食生产安全责任制,建立“区、镇、村”三级“田长制”体系,通过“周督导、月排名、月调度”,提前制定防灾减灾保丰收预案,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确保高质量完成14.47万亩播种面积、产量5.45万吨的粮食生产目标。

 

第二,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落实好“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持续推进土地复耕复种。已完成复耕4.5万亩,多措并举做好复耕复种;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9.1万亩,2022年还要完成高标准农田13000亩;持续开展“大棚房”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农地姓农、农地为农、农地兴农;持续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按照“应种尽种”的原则,严禁土地资源浪费。

 

第三,科技赋能粮食生产。强化良种培育繁育,开展了玉米良种更换、白薯种苗繁育工作,稳步推进全程机械化,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做好农忙时期农机装备动态调度,实现了从育种、施肥到收割和秸秆还田的全程机械化,扎实发展智慧农业。密云依托“1+2+30”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以“数字化、信息化、无人化”为导向,利用遥感技术、5G、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耕地地块点位、面积和田间管理等实施动态监管,力争打造智慧农业领域新业态、新样板。

 

此外,做好收购和储备监管。密云相关部门精心筹划,提早做好农机生产的人员、物资准备,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同时建立充足的区级储备。根据今年疫情发展,及时恢复了区级临时储备,提高保障供应能力,人均储备量在北京排名第一。同时,密云区落实粮食市场动态监管职责,启动批发市场和粮油价格预警监测点“日报”制度和“周报”制度,动态掌握市粮食批发市场交易量、到货量和库存量,监测各点位粮油库存、销量及价格变化,做好粳米、面粉、食用油等主要粮油品种价格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报,确保粮食市场秩序稳定。

 

■谈乡村振兴

 

新京报:未来五年,密云怎样打造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样板?

 

马新明:密云是首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保水保生态是密云的首要任务。密云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着力打造生态富民型乡村振兴“密云样板”。

 

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带动富民。发挥好山好水好生态的优势,重点发展有机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特色蜜、水库鱼、山区果、环湖粮、平原菜”。主要抓产量、提质量,推动“密云农业”品牌建设,荣获“北京优农”品牌证书,举办“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增强密云农业的品牌影响力。培育农业电商发展,规模以上农业电商增至17家,农业电商影响力全市第一。创建林下经济示范区,推动林蜂、林药、林菌、林旅等新型林下经济发展。

 

二是发展生态文旅带动富民。依托生态优势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区有古北水镇、云蒙山等42个景区,星级民俗村26个、民俗户1765户,精品民宿品牌170个,精品院落332个,精品乡村酒店33个,乡村新业态90个,旅游从业人员2万余人。2021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接待人次850万;乡村旅游收入8.74亿元,接待人次663万,密云区乡村旅游收入连续9年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先后荣获“生态旅游优选目的地”“世界乡村旅游优秀区”“网民最喜欢的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发展优秀城市”等称号,成功入选国家文旅部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

 

三是采用生态造林带动富民。密云在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中共完成13万亩,每亩土地流转和管护费2716元,总收入3.5亿元。建成白河公园等一批公园,公园绿地面积达753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全区林木覆盖率由2016年的64.31%提升至2021年的75.3%。

 

四是生态就业带动富民。设立护林员、护山员、护水员等各类公益岗位2万个,月平均收入2000元,加大生态管护,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近五年新增就业5.02万人,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增收致富。

 

五是增进民生带动富民。政府每年民生投入超过财政支出的80%,“七有”“五性”全市排名第二。如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长老师交流,新增学位满足群众需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区高考成绩稳居生态涵养区前列,被授予“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年最具影响力地区”称号。区、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千人养老床位数达到15张,排在全市前列。

 

六是结对帮扶带动致富。深化结对帮扶,开展朝阳区、石景山区结对协作、国企和律师事务所结对帮村,创新帮扶模式,安排现代种植、光伏发电、精品民宿、消费帮扶等项目,带动增收富民。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打造国家级示范社24家、市级示范社10家、区级示范社84家,农村合作社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七是绿色发展带动富民。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亿元,同比增长7%;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67.85亿元,增长8.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怀柔科学城东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建设、服务和保障同时跟进;中关村密云园腾笼换鸟、提质增效,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产业加速聚集,密云·波尔多葡萄酒节、世界蜜蜂日、农民丰收节、生态马拉松等活动,有效带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总之,乡村振兴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密云区始终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以美丽乡村为抓手,深入探索“生态+”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的“密云样板”,全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裕富足,为乡村振兴作出密云贡献。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姜慧梓

编辑 陈静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