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中共北京市委召开“深入学习市党代会精神 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新闻发布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迟行刚表示,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要“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按照市党代会部署,全市组织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推进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迟行刚。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迟行刚表示,北京作为首都,“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采取有力措施,取得重要成效,全市党员干部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已经融入首都干部血脉。”

 

迟行刚称,下一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坚持重大政治理论轮训机制,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建设一批高质量现场教学基地,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党的二十大召开后,还将重点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二是细化政治建设措施。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选人用人突出政治标准,人才工作突出政治引领,自身建设突出政治过硬,切实把政治要求贯穿体现到组织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三是着力加强政治监督。突出对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情况的监督,突出对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决策部署情况的监督,推动党员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

 

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我们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深入推进接诉即办改革,几年来共受理市民诉求5199万件,解决率和满意率达到93%和94%,3958条背街小巷焕然一新,‘回天地区’成为大型社区治理样本,相关工作受到党中央肯定和市民群众点赞。”迟行刚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持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主动治理、未诉先办,集中破解高频共性难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二是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强化街乡统筹,做实党建协调委员会、“双报到”机制,推动全市11.2万个基层党组织、247.3万名党员共同融入城市治理格局,构建为民服务“党建同心圆”。三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深入实施“人才京郊行”和村级后备人才“星火计划”,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专项行动,抓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推动首都乡村全面振兴。

 

着力抓好新兴领域党建

 

近年来北京市“两新”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态不断迭代、总量快速增长,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针对这一情况,市委出台“强党建、促发展”措施,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下一步,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助力企业发展。重点抓好园区、商务楼宇党建工作,强化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推动资源、需求、项目三项清单落地,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融入基层治理。针对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建设一批暖心驿站,收集高频集中诉求,帮助解决好工作环境、权益保障等实际问题。鼓励新就业群体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参与文明宣传、志愿服务、社区治理,让新兴劳动大军成为首都治理新生力量。三是促进行业规范。以互联网、快递物流、律师、会计师、物业等行业为重点,建强行业党委,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行业治理有效途径。

 

源源不断提供干部人才支撑

 

“近年来,北京市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围绕‘两区’‘三平台’、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任务,实施一系列干部人才计划,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等大事要事中淬炼干部本领和作风,推动全市干部队伍呈现出新面貌新气象。”迟行刚称。

 

下一步,将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树立新时代选人用人导向。落实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健全选贤任能制度机制,做到“四个不让”,即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心寒、不让一线的干部失落、不让带“病”的人提拔。二是完善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建设结构优、功能强的领导班子。实施干部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精准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重大任务、重点工程实践锻炼,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三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打造梯次合理的首都战略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快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形成具有首都特点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