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在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主题分论坛“数字技术展大美中国”上,《2022年文博数字化报告》发布。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从文博全链条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角度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


谭平谈到,目前的文博行业正在从数字化走向深度数字化,积极构建文博行业“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但在努力推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中小型文博单位数字化发展力不从心,兼具文博知识与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欠缺,文物当代价值与公众生活的连接较弱,文博数字化与多产业的融合创新不足等问题。


根据案例经验,谭平提出了未来文博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和解决办法。


一是打造文博行业新基建,构建“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助力预防性保护。以文物保护为切入点,逐步探索推动文博行业从展示、传播环节的数字化,向文物采集、存储、修复、展示、机构管理、服务研究等各环节的深度数字化延伸拓展,以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赋能文博行业全链条、全产业发展。


二是创新传播文物价值,实现“多内容形态”的表达呈现,助力活态化传承。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搭载动漫游戏、音乐、视频、网络文学等数字内容形态,助力文博领域的优秀IP“出圈”,打造现象级产品,利用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打造“数字博物馆”,助力建设“智慧博物馆”。


三是联动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强连接交互”的多元协作,助力大众化参与。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资本投入、技术支持、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助力文博行业深度数字化;充分调动大众参与文博数字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社交媒体、线上文博资源、文博数字化体验等方式,引导民众关心关注、参与支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博数字化发展。


四是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搭建“数字化共享”的桥梁平台,助力国际化表达。推动文物国际交流融入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助力文物数字化复原共享,通过“高清拼接”和“三维全景”等数字技术,打造“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创新传播推介方式,借助科技、产业、艺术的赋能,将文物背后的中国文化挖掘出来、呈现出来。


谭平表示,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的文化内容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这是当代文博人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而《2022年文博数字化报告》试图交出一份答卷,报告旨在为探索文博全链条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助力文博行业从数字化走向深度数字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附:《2022年文博数字化报告》——文博全链条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主题分享讲稿


尊敬的玉珠理事长、刘军胜社长、冯乃恩馆长,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主办方的盛情邀请,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论坛。下面由我代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新京报社、腾讯新文创研究院四家共同发布单位,分享《2022年文博数字化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的文化内容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这是当代文博人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今天,这份《2022年文博数字化报告》试图交出一份答卷,报告旨在为探索文博全链条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助力文博行业从数字化走向深度数字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围绕报告,我分享的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首先是我国文博数字化发展现状。


什么是文博数字化?报告认为,文博数字化的核心是“信息管理”,即需要利用数字化手段完成各类文物信息的修复、存储、传播、再开发等环节,构建文博行业“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


去年以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全方位提高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数字化水平,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文博数字化促进了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提供支撑,加快了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近年来,“云游博物馆”成为新潮流。云展览和数字展览成为文博数字化发展新亮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继2020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之后,2021年度博物馆线上展览的数量增加到3000多个。据国际博物馆协会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比2020年增加了15%以上。同时,“博物馆之城”建设正成为一股热潮。据新京报贝壳财经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近30座城市提出要建设“博物馆之城”或“博物馆之都”,其中云展览、云直播、云论坛、云讲座等数字化展示形式,成为多数城市提出发展文博数字化的重要措施。


其次,来看一下文博数字化需求及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文物保护利用和科技创新应用凝聚新共识,文物保护与考古取得新成效,博物馆展示和传播能力展现新形象,文物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得到新提升,文物国际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同时,文博行业在努力推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求和痛点,需要我们共同应对。


需求一:中小型文博单位数字化发展力度还需加强。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截至2021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6183家,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5605家。如此庞大的基数,促使文博数字化建设成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投入和多方协作。全国县级文物行政编制仅有5000多人,平均每县不足2人,而中小型文博单位整体数量却占到全国文博单位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小型文博单位数字化发展力不从心。


需求二:兼具文博知识与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欠缺。国际博物馆协会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1.9%的博物馆拥有全职的数字化工作人员。文博数字化涉及数字化采集、存储、加工、展示、传播等环节,可以说这是一项跨领域的工作,但目前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文博数字化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需求三:文物当代价值与公众生活的连接仍需加强。当前,文博数字化展示存在着内容挖掘阐释不深入,创新转化手段单一,与社会大众脱节等问题,这就需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多元价值,同时,创新文物保护利用、展示传播形式,推动文物素材再造和衍生创新,利用数字化展示、文创开发、国际传播、市场营销等各种手段拉近社会大众与文物的距离,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营养丰富、喜闻乐见的文博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需求四:文博数字化与多产业的融合创新不足。目前文博数字化的社会化应用范围较窄,跨界融合不够,商业化开发进展缓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博价值的充分释放和有效利用。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强规范引导,加大文博数字化推广支持力度,出台文博数字化应用规范,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从市场层面进行引导,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加强文物资源授权和文创IP开发力度,推动文博数字化资源融入各行各业应用场景,积极推动、鼓励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向文化方向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市场竞争力,多措并举推动文博数字产业化发展,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贡献文博数字力量。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文博数字化典型案例及未来展望。


文博行业正在从数字化走向深度数字化,积极致力构建文博“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努力让科技入圈、文物出圈,不断扩大海内外文博数字化朋友圈。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一些实践方法:


方法1:打造文博行业新基建,构建“全生命链条”的数字化,助力预防性保护。在上周刚刚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我们要以文物保护为切入点,逐步探索推动文博行业从展示、传播环节的数字化,向文物采集、存储、修复、展示、机构管理、服务研究等各环节的深度数字化延伸拓展,以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赋能文博行业全链条、全产业发展。以腾讯为例,腾讯与故宫合作推动了文博价值充分释放,与敦煌研究院携手以新科技探索文物保护新手段、新方式。


方法2:创新传播文物价值,实现“多内容形态”的表达呈现,助力活态化传承。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搭载动漫游戏、音乐、视频、网络文学等数字内容形态,助力文博领域的优秀IP“出圈”,打造现象级产品,利用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打造“数字博物馆”,助力建设“智慧博物馆”。腾讯与三星堆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携手也作了很多尝试。2022年6月11日,基于游戏技术打造的“数字长城”,在全球首次通过云游戏技术,实现最大规模文化遗产毫米级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数字还原,成为前沿科技和数字技术在文保领域实现创新应用的标志性范例。


方法3:联动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强连接交互”的多元协作,助力大众化参与。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资本投入、技术支持、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助力文博行业深度数字化;充分调动大众参与文博数字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社交媒体、线上文博资源、文博数字化体验等方式,引导民众关心关注、参与支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博数字化发展。以新京报为例,作为长期关注我国文博事业的强势新主流媒体之一,今年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后,新京报记者通过直播方式走进了全国各地的17家博物馆,活动获得全平台播放量约700万;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京报的文化遗产云讲堂也进行了11小时超长直播。腾讯也广泛与地方顶级博物馆合作,以新创意带动年轻人参与互动,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与创意中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方法4: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搭建“数字化共享”的桥梁平台,助力国际化表达。推动文物国际交流融入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助力文物数字化复原共享,通过“高清拼接”和“三维全景”等数字技术,打造“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创新传播推介方式,借助科技、产业、艺术的赋能,将文物背后的中国文化挖掘出来、呈现出来。“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以新使命推动海外文物数字共享,助力北京中轴线“数字中轴”以新展陈方式共创数字申遗新范式。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作为文物交流国家队、文明互鉴主力军,与包括腾讯公司在内的互联网头部企业共同努力、深度合作,构建全真互联的文博数字体系,实现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创新应用,围绕数字采集、修复、存储、传播、服务、管理等环节,打造以“数字化+云化+AI化”为核心的文博新基建。


以文化滋养科技,以科技助推文化。未来,我们将与社会各界一道,秉持文化与科技融合、价值思维和长期主义的理念,基于新文创与新科技的力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数字化工具,共同探索文博全链条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为推动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宋美璐 编辑 陈莉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