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8月4日,“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开展。今天(8月3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参与修复项目的专家及讲解员向记者介绍了此次展出的重点古籍及修复成果。


现场展出了各种修复工具。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古籍修复流程。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据悉,此次展览分为“天禄零楮 册府重光”“精具利器 匠心良材”“妙手巧艺 古书回春”三个单元,不仅讲述了“天禄琳琅”藏书前编书的形成与损毁经历,还展示了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修复原则、流程、材料、设备、工具等。


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出善本、普通古籍、中外文现代图书、报纸、档案复制件等不同类型展品共计72种85册(件),其中有一部分为天禄琳琅旧藏的珍贵古籍,大多是经过修复师用不同修复技法修复的曾经严重破损、不同破损类型的天禄珍籍。


“天禄琳琅”修复专家朱振彬介绍,北宋文同的诗文集《丹渊集》粘连比较严重,修复比较棘手。“拿来的时候像一块砖,打不开,里面有多少页都不清楚了。”


“天禄琳琅”修复专家朱振彬正在介绍修复中遇到的难题。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丹渊集》分为8册,修第一册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也是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必须静下心来修复。揭书页时,我们用笼屉蒸书,把它的胶一点点化开,再慢慢揭,光揭开第一册的书页就花了十余天。”朱振彬说。


修复前的《丹渊集》。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修复后的《丹渊集》。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如何评判一本古籍是否修复成功?朱振彬认为,一是修复对古籍起到了保护作用,二是古籍的生命得到了延续。“这些古籍大都有过天灾巨变、聚散流转等不平凡的经历,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我们要善待它们、保护好它们。”


展厅还设置了古籍修复场景复原、修复纸样体验等互动项目,向广大观众普及古籍修复技艺及相关知识。


据悉,2013年,国家图书馆启动“天禄琳琅”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历时八年,精心修复了馆藏损毁严重的300余册“天禄琳琅”藏书。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