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今天(8月7日),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在京举办。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在现场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听到国家文物局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消息,依然很兴奋,之后的工作量还非常大,有很大压力。


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在今天的主旨演讲中,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和包容。“我们可以在北京中轴线上看到不同信仰的东西和要素。比如,故宫的最后一进殿宇钦安殿中供奉着真武大帝,景山南麓中轴线上的倚望楼供奉着孔子牌位,景山的万春亭供奉着毗卢遮那佛。这种情况只有在中华文明当中才能呈现,任何一个单一信仰的国家都不可能呈现出来。”

 

他介绍,北京中轴线是城市的核心部分,展现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丰富的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王公贵族、大臣们的生活,一直到帝王的生活,中轴线作为历史的载体,能够把这些东西充分展示出来。”此外,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北京老城的保护,控规当中划定的保护范围,是以中轴线为核心的。


吕舟在进行主旨演讲。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吕舟还提到,世界遗产的全球战略特别强调社区的作用,强调社会如何参与融入世界遗产的保护当中。“世界遗产不仅仅是物质遗存的保护,重要的是要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轴线申遗过程中,除了向外界传播价值以外,我们还要让人们去关心它、关注它。北京市搞了许多活动,比如‘最美中轴线’,很多大家喜爱的艺术家、年轻的演员们都加入到了推广北京中轴线的过程当中。一些音乐家去年在北京举办了古建音乐季,也在推广中轴线的价值,把民族传统音乐,西洋音乐,都放到了这些古建中去演出,吸引了很多观众。我们看到,各行各业的人,都加入到了北京中轴线的推介过程中。”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吕舟表示,中轴线申遗项目要拿到2024年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意味着明年2月1日之前要提交申遗文本,目前,申遗文本在进行最后的修改、翻译工作。“另外,2020年北京通过了中轴线申遗保护的三年行动计划,涉及48项重点任务,包括文物腾退、文物保护、环境整治等方面,我们也需要在明年6月份之前,把这些任务完成,所以工作量很大。”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卢茜